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天津桥梁 |
天津市老红桥 |
〈子牙河〉〔〕[]{} |
|
大红桥(今称老红桥)位于河北区北营门外大街北口与北河口之间,北运河和子牙河将要汇合的地方。大红桥原是一座木制拱桥,在今天的大红桥以东。1888年改建为铁桥,桥长约40米,形状如彩虹,故又称“虹桥”。由于桥的坡度很陡,桥两头看不到对面的人。1924年,因桥身年久失修,洪水冲刷过甚而倒塌。桥塌之后,人们在原地修建了一座浮桥以维持交通。到了1936年才重修了新的大红桥。大红桥位于繁华的市区,附近是我市通往冀中的重要内河码头,因此在天津很有名。至今当地的行政区名还是以该桥命名的。 大红桥桥长80.74米,分 3 孔,跨径分别为12.75米、57.37米和7.12米,右岸12.75米一孔为人力启闭单叶立转式开启跨,现已不能启闭,主跨为系杆拱钢结构。下部为钢筋混凝土墩、台,基桩采用见方的美国松木桩。桥面宽12.66米桥,其中,车行道宽为5.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米,非机动车道宽各1.58米。 大红桥北接红桥北大街,南连新河北大街。 1860年天津开埠之后,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经济、金融和交通中心。城内原有的浮桥、木桥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要,开始筹建现代化的桥梁。光绪八年(1882),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拟将院门口浮桥改建成钢桥。后又考虑到如果改为钢桥,往来于南运河上的漕船需卸下桅杆从桥下通过,有诸多不便,最后决定将钢桥建到子牙河与北运河交汇处。光绪十三年(1887年)钢桥建成。桥为单孔拱式结构,由四根拱肋组成空腹式拱架,跨径约50米,两岸桥台用条石砌筑。因考虑到桥下行船,桥面很高,颇似长虹,故称为虹桥,人们俗称之为“大红桥”。大红桥建成后,因桥面太高,纵坡很徒,往来车辆须前后推挽,非常吃力,且跨径太小不能适应泄洪需要。1924年天津发大洪水,首先冲垮护岸和桥台,致使大红桥钢架全部沉入水中。后来几经打捞,但仍有半数残骸陷入河底淤泥之中。1937年在中国工程师李吟秋的主持设计下,由英国营造商承建,建成了现在这座长80.74米,分3孔,跨径分别为12.75米、57.37米和7.12米的大红桥,右岸12.75米一孔为人力启闭单叶立转式开启跨,已不能启闭,主跨为系杆拱钢结构。 1860年天津开埠之后,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经济、金融和交通中心。城内原有的浮桥、木桥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要,于是开始筹建现代化的桥梁。光绪八年(1882),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拟将直隶总督府门口的浮桥改建成钢桥,后又考虑到如果改为钢桥,往来于南运河上的漕船需卸下桅杆从桥下通过,有诸多不便,最后决定将钢桥建到子牙河与北运河交汇处,而直隶总督府门前建造了上期介绍的天津首座开启桥——金华桥。 光绪十三年(1887年),天津第一座钢桥—大红桥建成,其实最早的大红桥是架在北运河和子牙河快要汇合的地方,是一座木质拱桥。改建后的大红桥北接红桥北大街,南连新河北大街,正所谓“一桥飞架南北”。作为当时北来南去的要道,大红桥的周围逐渐形成居民区,历史沿承到后来成为一个地区的代称,以致如今的红桥区也因此桥而得名,直到现在,此桥两岸也是人口密集区。 大红桥为单孔拱式结构,由四根拱肋组成空腹式拱架,跨径约50米,两岸桥台用条石砌筑。按当时的标准来看,该桥桥体造型新颖,空腹无柱,颇似长虹,故称为虹桥,人们俗称为“大红桥”。当时因考虑到桥下行船,所以桥面很高,坡度很陡,从桥两头望不到对面的人,往来车辆须前后推挽,非常吃力。1924年天津发大水,由于大红桥跨径太小不能满足泄洪需要,并且桥身年久失修,护岸和桥台都被冲毁,致使大红桥钢架全部沉入水中,后来几经打捞,仍有半数残骸陷入河底淤泥之中。 桥塌之后,人们在原地修建了一座浮桥以维持交通。直到大红桥倒塌近十年后的1933年才开始筹建新桥。新桥修建由当时著名设计师李吟秋主持,英国营造商承建,建造时工程技术人员吸取了旧大红桥倒塌的教训,加固了护岸,并使桥长增加20米,自1937年建成至今运营状况良好。1964年,大红桥曾经进行过大修并将平衡坨拆除,道桥部门其后也曾多次对该桥进行维护。大红桥重建后近半个世纪,人们一直计划拓宽此桥,但最终未能完成,至今大红桥两侧尚有准备扩建而遗留的桥墩。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打通河北大街向北通道,在大红桥东侧建成一座新红桥。新桥宽阔美观,使河北大街与丁字沽三号路连成一体,成为南北通衢。如今新红桥与大红桥并架于子牙河上,可谓天津一景。 |
||
上一座 ┇ 天津桥梁 ┇ 下一座 |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