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3年3月,洛阳黄河公路大桥建设项目被国务院批准,由交通部大桥工程局第一工程处负责设计和施工。
这座黄河公路大桥选址于孟津雷河和吉利坡底之间的黄河上,地处黄河河道初出山谷的地方,河水流速骤然减缓,河道中堆积着一个个由粗沙和卵石构成的鸡心滩,沙洲出没无常,河床移动不定,主河漕时南时北,是典型的放荡性河段,并且具有傍岸集中冲刷深度大于河中集中冲刷深度的特点,水文地质极其复杂。
面对种种困难,设计人员多方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精心设计,最终确定:大桥为67孔跨径50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全长3428.93米,设计载重标准汽—18、挂—80,桥面净宽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米,总宽11.5米,为当时黄河上最长的公路桥梁。
1973年7月,大桥正式开始动工,建设者们想方设法,采用了我国桥墩、桥梁建筑的多项新技术、新工艺、新经验,争取使该桥具有桥墩少、投资省、工期短、利于排洪和检修的优点。在我国特大型桥梁建筑中,这座桥是最早预制与架设50米长的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简支梁的大桥,每片大梁重达140吨,施工单位以前从未经历过,缺乏经验。他们反复试验,克服了震捣、钢模、灌注等一个个难关,最终成功制成了这种大梁,并自制架梁机,将全部365片大梁一一安装到位。
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战,1976年12月27日,洛阳黄河公路大桥终于竣工。全部工程共用钢材1.16万吨,水泥3.2万吨,木材7825立方米,总造价4037.3万元。1977年1月2日,洛阳黄河公路大桥正式通车,两岸人民无不欢欣鼓舞,举行盛大仪式来迎接大桥投入使用。放眼望去,只见南北桥头无不人山人海,人们争抢着奔上大桥,来来往往疯跑着观看这壮丽的河桥景色。夜色降临时分,大桥上的70盏路灯全部亮起,“疑是银河落九天”,人们欢呼着,久久不愿离去。
洛阳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了黄河天堑的阻隔,它是洛阳至常平、内蒙古锡林浩特至广东海安公路(即207国道)上的重要桥梁,是大河南北的交通咽喉,对沟通华北、西北与中南诸省的公路交通,促进黄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发展和洛阳市的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