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河南桥梁    郑州篇   
惠济区惠济桥
〈〉〔惠济长桥〕[]{}

惠济区惠济桥
 
惠济区惠济桥
 
惠济区惠济桥
 
    惠济桥位于郑州市惠济区惠济桥村,古称惠济镇,现属毛庄镇,毗邻郑邙公路。旧属荥泽县。1931年属广武县,1948年并入成皋县,1953年划归郑州市郊区。据清顺治十六年荥泽县志载有“地钟人文萃物华”之誉。“惠济长桥”又为荥流域八景之一。志称:“碧栏石瓮势若长虹,附居者烟火千家,往来者贸迁万种,民未病涉,诚一邑之雄镇也”。惠济桥历史悠久,曾一度繁荣昌盛,遗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
  惠济长桥是荥泽八景之一。全部由经过精工细雕的青石砌成。三孔拱桥,宽5米,东西长约40米,两侧建有精工细琢的各种图案形成的石栏格,两头建有壮观的桥楼。乾隆十一年《荥泽县志》中咏有惠济桥的诗句:野店山桥送马蹄,白沙青石洗无泥。泊船秋夜经春草,明日看云还杖藜。解放初期,桥两侧栏格还完好矗立,三孔拱桥显然可见,桥面车辙五、六公分深,清淅可见。后经“大跃进”、“破四旧”两次大的破坏,桥的原貌暗然失色。
  清县令崔淇咏云:“彩虹天半落何年,惠济美名到处传,已赖慈航能普渡,共遵王洛足周旋,一川烂熳花成锦,两岸霏微柳拂烟,东骑往来临碧间,桥囱仿佛是升仙。”此桥的确切建造年代,已为清崔淇所难定论。因而有“彩虹天半落何年”之虑。
  由于惠济桥的历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曾一度繁荣,文化积淀深厚。从现有的碑碣、实物、遗址中,可以看到:
  1、始建于元,重修于明的“玄帝庙”,距今将近八百年。《重修碑记》中,撰文、书丹、篆额、柱石楹联、所捐柱石,分别出自辽东、山东、山西、陕西、云南等五省的文林郎、刺史、监察御史之手。可见该庙影响之大,也可以想像当时惠济桥之名盛非同一般。据传每年正月初九庙会声势浩大,周围几十里的民间文艺前来助兴。
  2、始建于明代的“龙岩寺”,也是一个规模宏大的佛教场所。有碑记载,该寺有寺僧门徒四十多人。最近又出土了该寺在雍正、乾隆时期重修的碑记和巨型龟身离首碑座。该寺有口大钟,响及十余里,有“小南京”之称,解放初期被人为破坏。现存一座明弘治二年铸造的铁香炉。
  3、宏伟壮观的“八蜡(Zha)庙”,也是该村重大寺庙之一。群众流传:“八蜡庙内八蜡爷,披护叶,人之祖”。庙内供奉着神农、伏羲等祖先的神像。庙前有一琉璃井,是游客必观之景。
  4、“南大馆”遗址。据当地老人介绍,南大馆是“官”地,方方正正、齐边齐沿,约有三,四亩地大,自古至今,没人敢占。“南大馆是个官办驿站,凡来往洛阳京城的文武官员,豪商富贾,以及传递公文的差役人员,都要在这里换马、休息、落脚”。相当于现在的高级宾馆或招待所,一般平民百姓住不起。南大馆现在没什么建筑。但遇到大雨或暴雨,路边会冲出房基。
  5、惠济桥商贸过去也非常发达。这里盐业、烟草、药材、丝绸、染织、京广杂货应有尽有。特别值得称颂的是手工制品“草编”。从荥阳县志中查到(当地老人也知)惠济桥在民国以前曾有十八家编庄,以“恒祥编庄”最大。草帽编出口日、美、英等国。在国际上素有“桥编”之誉。据说曾获得过巴拿马国际工艺博览会金奖。
  6、繁华之地必有良才。最早的是康总兵,窦附马(尚有花园遗址)。近代知名人士,有一门(宗氏)四秀才一进士(进士宗良弼无锡县令),还有文举吴延宝,武举李春堂等。
  地址:郑州市惠济区毛庄镇惠济桥村
 
     
上一座 ┇ 河南桥梁 郑州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