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湖北桥梁 恩施篇 |
来凤县翔凤镇接龙桥 |
〈〉〔〕[]{} |
|
来凤县翔凤镇南拦河上的接龙桥,是来凤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桥虽然只有80余米长,5米多宽,但作为一处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闻名于鄂湘渝黔边区各县。 接龙桥始建于清嘉庆13年(1809年)。自清乾隆元年“改土归流”后,封建王朝加重了对土家族苗族聚集地区的盘剥,终于在嘉庆元年爆发了以来凤玉龙山旗鼓寨为中心的鄂湘渝结合部的白莲教大起义。清朝统治阶级调集湖广、四川、陕甘数省重兵,极其残酷地镇压了这次起义,土家苗族人民血流成河。灾难深重的来凤人民日思夜盼世道清平,五谷丰登。这美好的愿望化为—个传说:拦河两岸两座山,南叫“玉龙”,北称“翔凤”,是龙与凤的化身,只是被拦河“拦”断龙脉,因此土家苗族人屡遭劫难。一专看“风水”的土司爷还编了四句偈语:“河北翔孤凤,河南卧独龙,龙脉延过河,祥瑞满山中。”意思是:只要修一座石桥跨越拦河,接通“龙脉”,就会迎来“龙凤呈祥”的好日子。于是农民纷纷捐钱捐粮,请来能工巧匠,修起大小两个石拱,并在石桥上精雕一条石龙,凿上三个大字———接龙桥。“龙脉”接通了,但土家苗族人并没有接来“龙凤呈祥”的好日子。来凤城头风云变幻,匪兵官绅此去彼来,人民的灾难日甚一日。 历史翻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拦河畔照进了希望的曙光,贺龙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湘鄂边打土豪,分田地,拦河两岸人民欣喜若狂,纷纷走上接龙桥,盼红军接贺龙,从此接龙桥便被赋予崭新的含义,成了迎接红军和贺老总的桥,成了人民心向革命的象征。 1935年,国民党反动派调集重兵驻扎来凤,妄图堵截消灭红二、六军团。敌三十八旅旅长潘善斋在城南布防,猛见“接龙桥”三字,又见石龙栩栩如生,似欲飞腾霄汉,联想到群众时时讲“接龙”,谈“接龙”,顿感心惊胆战,便命令匪兵砸了石龙,凿了“接”字,换成“截”,在桥上筑碉堡,布防线。但来凤人民没有被敌人的淫威吓倒,他们不仅把“接龙桥”叫得更响,而且不顾生命危险,为红军送信带路,支援粮食,更有数以千计的贫苦农民,跨过接龙桥参加了红军。在来凤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红军终于在1936年5月打到来凤境内,并在本县的刺猪槽和离来凤十几里的宣恩板栗园歼敌两个师,开始了万里长征。 14个春秋过去了,饱受磨难的接龙桥又一次接来了人民解放军,“接龙桥”三个大字重放光芒。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间,土家苗族人衷心爱戴的贺老总被迫害致死,接龙桥又一次蒙冤受屈,字被凿了,桥被更名了。1974年,党中央为贺龙同志平反昭雪,接龙桥又恢复了光辉的名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国务院批准,接龙桥所在的公社被命名为接龙桥公社。 1984年4月7日,时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视察来凤时,兴致勃勃地挥笔题写了“接龙桥”三个大字。 5月25日,记者来到接龙桥,但见经过整修的接龙桥更加端庄秀丽,“接龙桥”几个红色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桥栏刚刚粉刷一新,桥身加固了,桥面扩宽了,两拱连接处新建了花园。桥上车辆川流不息,行人不断,桥下鸟儿飞来飞去,一群群鸭子在河中嬉水觅食。隔河两岸的玉龙山和翔凤山上,是忙碌的土家族、苗族农民的身影…… |
||
上一座 ┇ 湖北桥梁 恩施篇 ┇ 下一座 |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