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湖北桥梁 十堰篇 |
十堰市黄龙大桥 |
〈〉〔〕[]{} |
|
2013年5月24日下午6时,没有鲜花,没有彩旗,不燃礼花,不搞剪彩,车辆有序地通过新黄龙大桥,标志着该桥正式建成通车。 该大桥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已成危桥的老黄龙大桥替代工程,也是316国道上的“卡口”桥梁,全长368米、宽24米、双向四车道,2011年11月开工,概算总投资6800万元,按国家公路一级标准设计建设。 黄龙大桥位于316国道十堰城区西部出口,是十堰市连接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通往四川、陕西的重要跨河通道,全长315米,宽9米。桥型为空腹式钢筋砼双曲拱桥,主跨为5跨50米双曲拱桥,桥高50余米。建设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1969年8月正式通车,当时的设计荷载为汽-13级(汽车13吨)、拖-60(拖车60吨),属四级公路配套桥梁。近年来,随着道路上车流量的不断增长,316国道黄龙段已升级至二级公路标准,老桥荷载量已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004年,市城区公路管理局工作人员对黄龙大桥进行了全面检测,确定主要病害为2号桥墩基础冲刷严重。2005年,该局组织人员对桥梁进行了局部加固处理,桥梁病害得到暂时控制,但随着襄渝复线、十白高速、谷竹高速、316国道改线复建工程等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的开工建设,大桥上重载车辆、超重车辆倍增,平均昼夜交通量达到2.5万辆,致使桥梁病害加剧。 去年12月,市城区公路管理局委托省公路局科研所对全桥进行全面检测,结论为桥梁2号墩基础四周冲刷脱空较为严重,桥梁的2号墩两侧腹拱顶部铰缝出现错台变形,腹拱顶部应力集中致使突然破坏的可能性加大,2号墩前进方向的腹拱顶部铰缝处也出现错台,拱顶绞缝连接不平整,并出具正式检测报告,市城区公路管理局以正式文件上报省公路局,省公路局同意开展新建替代桥梁的前期准备工作。 2011年4月1日上午,市城区公路管理局工作人员在对黄龙大桥的例行观测巡视中发现,在省公路局科研所检测报告定性和定量基础上腹拱部位病害又有新的发展,工作人员立即向市公路管理局报告,市公路管理局速向市交通局汇报情况,并采取了措施,从4月1日晚9时起对桥梁进行交通管制,限制车速20公里/小时。 4月2日,省公路局派专家带桥梁检测仪器对桥梁作进一步的检测认定工作。经检测,虽在2005年对全桥进行了有效的加固,病害有所缓解,黄龙大桥荷载等级由原设计标准汽-13级、拖-60提高为汽-15级、挂-80(挂车80吨),加固后桥梁上构为三类桥梁,2号桥墩冲刷虽作了防冲刷处理,但未能完全消除桥墩基础冲刷形成的隐患,按照桥梁重要构件缺损程度分类,仍为四类桥梁基础,鉴于该桥实际情况,全桥认定为四类桥梁。为确保桥梁结构安全运行和过往车辆及行人的安全,专家们决定对该桥启动应急处置措施。 4月3日15时,市政府在市公路管理局召开316国道黄龙大桥应急处置专题会议,会议决定:1、自4月4日零时起对该桥实行交通管制,禁止车货总重20吨以上的车辆通行,限速每小时20公里;2、对老桥进行连续观测,发现情况及时通报;3、对老桥2号墩基础冲刷及2号墩腹拱出现的病害进行必要修复;4、制定详细的交通分流应急方案;5、立即启动新建桥梁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 考虑到新桥建设需要两年左右工期和316国道车流量大、载重车多的实际情况,市公路管理局决定迅速在大桥下游附近修建便道、便桥以供载重车辆通行。经过多方比较,目前已经选定了架设临时贝雷桥的方案。具体方案为:自316国道黄龙老桥头 (复建黄方公路起点附近)修建400米6.5米宽便道,接老黄方路,然后沿老黄方路向方滩方向、堵河右岸下行250米,在黄龙大桥下游约450米处 (有一旧石场),架设130米长、4.5米宽临时贝雷桥跨河到对岸,再以170米长、6.5米宽的便道连接正在施工的十白高速黄龙互通A匝道,最终连接至316国道。 附: 贝雷桥,英文BaileyBridge,1938年由英国工程师唐纳德·西·贝雷发明。这种桥以高强钢材制成轻便的标准化桁架单元构件及横梁、纵梁、桥面板、桥座及连接件等组成,使用专用的安装设备可就地迅速拼装成适用于各种跨径、荷载的桁架梁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被大量用于欧洲及远东战场,抢修桥梁或架设临时便桥。战后,贝雷桥经过改进转为民用。中国公路部门将贝雷桥定名为装配式公路钢桥,一套器材可架设9、12、15……60、63米跨径的单行道桥梁,通过汽车10级、汽车15级、汽车20级、履带50、挂车80的荷载。 |
||
上一座 ┇ 湖北桥梁 十堰篇 ┇ 下一座 |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