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湖北桥梁  咸宁篇   
咸安区桂花镇水口桥
〈〉〔〕[]{}

咸安区桂花镇水口桥
 
    水口桥坐落在咸安区桂花镇花园大队中田畈村,因处在鸣水泉河和柏墩河汇合处的双河口而得名。
  现存的水口桥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桥基由青石砌成,两个桥墩均砌成棱状,据说是为了减轻洪水对桥梁的冲击力。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尖的棱角确实能起到迅速分洪的作用,从而避开洪峰的直接冲击。桥面总长25米,宽4·2米,高4·5米;桥的跨径为21米。三个桥孔呈规则的半圆弧状,特别是中间的那个桥孔,倒映在碧水中,与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整圆,仿佛一轮明月一般。青青的木瓜藤挂满了桥的两侧,将一座古桥半掩半映在翠色里,更增添了桥的风韵。
  水口桥的历史颇为悠久,据记载现存的水口桥建于民国十三年,与当地一位传奇人物何柏川有着莫大的关系。传说他是一个大盗,有豪侠之气,对为富不仁者痛恨有加,大有劫富济贫之举。他父母早逝,由祖母抚养成人。童年时因膝盖骨摔伤,左脚终生残废,他浪迹乡里,靠乞讨度日。中年后,从事窑业,有所盈利。富裕后他不忘邻里恩情,热心公益事业。民国初年,中田畈村水口桥两岸崩裂,他提供大部分资金,主持改建为石拱桥。水口桥是他修建的第一座桥,有了这次首善之举,此后他乐此不疲,热心修桥,终生不辍。据《咸宁县志》记载:
  附近木梓坳村孙家桥被洪水冲垮,乡里募捐重建,推举他为督理,他欣然接受,按期完成。马桥严洲畈,素有义渡,但每遇山洪暴发,夜深停渡,行人过往不便。当地民众原欲建桥,但工程浩大,不敢动手。何柏川毛遂自荐,要求承担建桥任务,当地士绅深受感动,纷纷资助。他亲自绘图设计,指挥施工,前后历时7年,终于将当时咸宁最大的7孔石拱桥建成,命名为"普渡桥"(后改称"马桥")。何柏川修桥名扬全县。以后他相继主修了双港港头钱石桥、白沙金塘石桥、柏墩山下顾石桥、背头何石桥等8座桥梁,为修桥事业奔波近20年,为时人所称颂。
  从县志可知,何柏川不愧为咸宁的“修桥大王”。这一座座石桥,是一座座无字的丰碑,它不仅沟通了天堑,还沟通了人们的心灵,并将善与真深深地植入人们的灵魂中。正因为他的这一份乐善好施,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何拐子”或“铁拐李再世”。至今,在鸣水泉生态旅游景区的吴刚雕塑群中,还矗立着何柏川的石像。
  站在水口桥上,遥望中田畈,只见桂树婆娑,稻翻金浪。畈中有一块小山包,庄严肃穆的何功伟烈士亭正静默地矗立在那儿。何功伟烈士出生在中田畈村一个书香人家。早在中学时,他就积极响应“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8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随即受党组织派遣回家乡开辟鄂南抗日根据地,任鄂南特委书记。1939年9月赴湘鄂西区工作。1940年2月任湘西区党委书记,8月任鄂西特委书记。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因叛徒出卖,何功伟于1月20日被捕。在狱中,何功伟严辞拒绝了敌人高官厚禄、出国留学等所谓“自首”条件,多次揭穿了敌人的“劝降”伎俩和“感化”阴谋,始终坚信党的事业,严守党的秘密,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还赋诗填词,谱写了《狱中歌声》:“我热血似潮水的奔腾,心志似铁石的坚贞。我只要一息尚存,誓为保卫真理而抗争……”用歌声作为鼓舞战友同敌人斗争的武器。1941年11月17日,何功伟被秘密杀害于恩施方家坝。还差4天才满26岁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中国青年的优秀楷模——何功伟,高唱《国际歌》,慷慨就义,用他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颂歌。
  如今,英雄已逝,侠士不存,可他们的慷慨浩然之气却与天地共存。鸣水泉河和柏墩河的河水依然在静静流淌,历经74年风雨的水口桥默默地见证着这一切,桥上的草木更加苍翠。人杰地灵的桂乡在这里书写了华彩的一页,英雄的精神正激励着桂乡人不断地开拓、进取,去创造桂乡迷人的明天。
 
     
    资源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4e98d0100cg5d.html  
     
上一座 ┇ 湖北桥梁 咸宁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