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山东桥梁  淄博篇   
淄川区六龙桥
〈〉〔西关桥〕

淄川区六龙桥
 
淄川区六龙桥
 
淄川区六龙桥
 
    淄川境内沟壑纵横,河川交织,因此建有很多桥梁。在众多的桥梁中,六龙桥最为引人瞩目。康熙年间淄川知县赵锡仁倡议重修六龙桥,蒲松龄撰写了《募建西关桥序》,至今这座桥还横亘在孝妇河上,继续发挥着作用。
  《淄川县志·桥梁》记载:“六龙桥,县治西门外孝妇河上。万历中知县王时和建。是岁秋,举者六人,因宾兴桥上,遂名焉。有孙之獬记。顺治五年大水坏之。康熙十六年重修将成,戊午大水又圮。”《淄川县志·续桥梁》记载“桥梁之急,无逾于六龙。而笼、般二水,狂涛拍天,难以固础,旋修旋圮,行李病焉。岁庚辰,赵公锡仁曾为重修,至雍正八年大水复圮。”
  六龙桥,俗称西关桥,位于淄川城西关大街东首,横跨孝妇河(即笼水)。据资料介绍,六龙桥前身名孝感桥,其始建于何年无从考证。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淄川知县王时和重建石桥。建成后的石桥“长虹驾水,雕阑如画,屹屹乎巨观矣”。当年,淄川高中6名举人,知县王时和在桥上设宴款待他们,故称“六龙桥”。明天启四年(1624),淄川人官员张至发、韩浚,力劝乡人捐资续建,历时3年竣工,史书载“王公任始,张公成终”。六龙桥长十三丈九尺七寸,宽二丈四尺有余,高出水面三丈,水下二丈六尺,有十五个桥洞,桥面两侧建有石栏杆,桥两头树木坊,额上书“六龙桥。”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赵锡仁任淄川知县。他捐出自己的俸禄,主持修建并将桥面改为石板。这次重修是在被洪水冲毁两次,并经过一次复修后进行的,也是工程量最大的一次。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六龙桥的交通作用,为适应交通量逐年提高的需要,于1956年、1981年对其整修扩建。2005年10月至2006年4月,淄川区政府投资150万元对六龙桥进行大规模维修加固。重修后的六龙桥,桥长87.84米,宽7.06米,高7米。共有13孔,7大6小。在桥身南北两侧六个大孔拱项上部,均雕刻龙头,非常生动。这次重修,增加了龙的装饰,雕栏画杆,使古桥焕然一新,造型别具一格,既具有现代建筑特点,又不失古桥风貌。
  六龙桥位于西关一村东,横跨孝妇河上,是淄川地区古老桥梁之一,为旧时由西关进入淄川古城的唯一通道。大桥结构为石墩,石拱桥。15孔,为7大8小,平均跨径7.3米,桥长98米,宽9.6米。初名孝感桥,后改称六龙桥,群众俗称西关大桥或西关旧大桥。六龙桥历史悠久,距今已有380余年的历史,其间六次被大水冲毁,先后经过十数次修建。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名孝感桥。后桥废。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复建,易名为六龙桥,工程仅半而止。时隔10年后,明天启四年(1624年)续建,历时3年,至天启七年(1627年)建成。桥长13.97丈,阔2.4丈,高出水者3丈,下入水者2.6丈,分15孔,16拒水坝。至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其间又有两次被大水冲毁,经复修后,桥面改为石板。清雍正八年(1730年),再次被大水冲毁。两年后,雍正十年再行复修,工程仅半而止。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再行施工修建,在桥的西截建石桥六孔。清道光十一年至道光十七年(1831年至1837年),建六龙桥21孔。自道光十八年(1838年)至光绪六年(1880年),又三次被大水冲毁和修复。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民国34年(1945年),又两次被大水冲毁和复修。建国后,1956年将旧栏杆改为混凝土栏杆。1981年,又将两侧扩建人行道各2米,桥面改为沥青路面,两侧改为铸铁栏杆。[1]近年来,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六龙桥的“喉道”作用逐步减弱,现为西关通行的主要桥梁,人们习惯的称为“西关大桥”。六龙桥在淄川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淄川交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般阳古城的重要标志,它见证了淄川400年的历史,饱经风雨,屡遭水患,至今岿然屹立,成为淄川城区一大胜景,继续为淄川现代化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
 
     
    资源来源——  
            
     
上一座 ┇ 山东桥梁 淄博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