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山西桥梁  临汾篇   
翼城县南梁镇永定桥
〈〉〔马鞍桥〕[]{}

翼城县南梁镇永定桥
 
翼城县南梁镇永定桥
 
翼城县南梁镇永定桥
 
翼城县南梁镇永定桥
 
    翼城县南梁镇马册村,位于翼城县城6公里,距南梁镇3公里。公路交通便利,紧靠晋侯高速公路,地理环境优越,有明嘉靖11年春秋时期的永定桥驰名省内外。不施一钉、全用卯榫结构的马册村永定桥(俗称马鞍桥)。

  永定桥位于翼城县马册村南,距县城9公里。现存于桥北端明嘉靖十一年 (公元1532年)《马册村众社人重修永定桥记》 碑载:“翔山麓下有滦池并流沙两泉 ,亘古以来潺成二沟 ,往西逆流至本村达龙泉寺前合为一处 ,古有桥一座,名曰永定桥”。从地望来看,它确实横跨于滦池泉水与流沙泉水的交汇处,是晋南一带不多见的一座八字撑架全木结构桥梁,也是该地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关于永定桥的始建年代现无据可考,但对其重修有如下两处记载:其一,据《马册村众社人重修永定桥记》载:“于嘉靖庚寅(公元1530年)秋七月,萱生七叶,被雷鸣猛水泛涨冲□,将桥倾敝”。又云“始工于嘉靖壬辰(公元 1532年)仲吕四月孟夏”。其二,据《马册村重修永定桥碑记》载:“万历叁抬玖年(公元1612年)柒月拾壹日,陡被猛水浩然横发,木石漂荡无存。”文中虽没写明始工年月,但此碑则立于“天启七年孟夏”,显然,现存永定桥是于天启七年重新修造起来的一座木构桥梁。
  永定桥的最初创建是木质结构还是砖石结构,目前还没有找到可靠的证据,但两次重建确均为木质结构。明嘉靖年间重建起的永定桥可据《马册村众社人重修永定桥记》碑中“挖采木植,接连修造”的文字记载,说明嘉靖年间的永定桥为木桥无疑。
  现存永定桥总长12.80米(净跨长度),桥面宽7.10米,淤泥以上总高4.20米(桥下端被淤泥埋没)。桥之两端各用18根木柱做为桥墩,每三根为一组(每边六组)呈南北排列。三柱底部紧相依靠,除最外一根直立外,其余两根内斜,第二根内斜23°,第三根内斜40°,通过两端柱子的斜撑使用,使其上部净跨长度由12.80米缩短到6.10米。柱子垂直高度(淤泥以上)为2.80米,每一组柱子腰部上下各用两道穿插枋相连接使其形成一体。36根木柱(每六根为一排)东西横向排成六排,每边各三排,每排柱子之上各施一横木(相当于大额枋)。横木除主要传递承载上部压力外,另一重要作用是使各排柱子横向联为一体。各横木之间南北纵向用大小16根木柱牵拉,使两端柱子承受重力后不致扭闪,南北两组构架之间又以四根圆木实行牵拽,以防构架向内扭闪。以上是永定桥的下部全部结构即桥墩部分。这一部分运用直立斜掌相结合,纵横交错相构联的结构关系,使得桥墩坚固而平稳。
  在横木(大额枋)之上,南北纵向平放大梁9根,直径0.4—0.46米,大小头相错而用,间距为0.3米,这是接通南北桥墩,直接承受桥面压力的主要木构件。大梁之上东西横铺排栈(小圆木)不计其数,亦然大小头相错,但根根紧靠不留空隙。排栈东西两边用青石条叠压三层出檐,桥面中间和排栈相接的是一层厚0.15米的河卵石,再上铺黄土形成桥面,桥面和南北两端坝堤水平相接。桥面两侧正中与压檐石相平处嵌有雕刻石龙,头东尾西。龙尾露于檐外长0.46米,向内弯卷,盘曲自然;龙首露于檐外长0.71米,高0.6米,张口露齿,怒目圆睁,形象十分逼真,好似要吞没东来之流水,更象似威严地守护着木桥不使其遭受损坏。
  永定桥的结构与组合,基本是仿照中国古代房屋的建筑结构形式而建造的,设计虽算不上独特,但却合理地运用了力学原理,给人的印象简洁明快,庄重朴实,这正是永定桥的建造特色之所在。从艺术角度上看,永定桥的整体造形很象似一“马鞍”,因此当地人也习惯称它为“马鞍桥”。在构件的加工与制作上,唯有横木稍加锛砍,其余均为圆木构件在全部建筑上找不到一件多余之材,每一个构件都起着它应起的作用,由此也体现了匠师的建筑才能。
 
     
    资源来源——  
          http://k.sina.com.cn/article_5667390316_151cd836c001002dhn.html  
     
上一座 ┇ 山西桥梁 临汾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