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选择从西大门进入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走进大门迎面就是一座建筑精美的单孔石砌水泥拱桥,在桥栏正中石板上刻有“五九桥”三个大字。民俗文化村是湿地公园西区的核心区块,而五九桥就在从西大门进入这里的必经之路上。初来乍到的游人常常对这个桥名颇感迷惑,纷纷询问其来历和意义,笔者也碰到过类似的问询,经过一番解说游客们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关于五九桥的来历还有那么一段重大的历史过程。要说清楚五九桥的来历,要明确四个名称:顾家桥、“五九桥”、老“五九桥”和新“五九桥”。顾家桥社区在五常中部,解放后五常乡、五常人民公社和五常管理委员会的驻地都在这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连接五常南北最重要的道路就是荆长路(2010年荆长大道建成,荆长路便将五常南北向“交通要道”的地位让与荆长大道了),而在顾家桥社区中心区域的荆长路上一座重要的桥梁便是顾家桥。约半个世纪前,也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五常公社的干部做了一件事,这事情要在今天的人看来绝对是“惊天动地”的。那具体是什么事儿呢?用最为朴实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当时的干部,多数是基层干部,在当好官的同时还种好田,而且主要依靠下地干活儿来养家糊口。当官也是一种职业,当然有报酬,但当时五常的这群人就有那么点“傻气”,大多不拿国家任何俸禄,而在生产劳动的一线争当劳动能手来挣工分。其实,要跟今天的人说清楚昨天的事也并不难,简单的说,就是当年五常的这群干部主要是“自费”来当官的并且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于是乎,群众很高兴,领导自然也是很满意的。
1963年5月9日毛泽东主席看了浙江省委上报的《浙江省七个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材料》(五常的材料是其中之一)后做了长篇批示,强调了干部直接参加生产实践对推动经济发展和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性,高度肯定了这种“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相关的文件在全党印发,《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众多媒体也相继作了报道,在全国范围掀起了学习的热潮。于是这个“五九批示”就赋予了五常干部们的这种精神一个名称:“五九精神”。“五九精神”是时代的产物但其核心价值却是一种超越时间和文化的普世价值。
在这股热潮中,五常公社就把公社所在地附近的这座“顾家桥”改名为“五九桥”,以纪念“五九批示”。现在“五九桥”已被拆除,在原桥址以北建造的新桥也称为“五九桥”,这就是我们说的老“五九桥”。
2008年西溪湿地三期工程为配合民俗文化村的建设,传承五常优秀的精神财富,在洪园入口处新建了一座“五九桥”,这便是我们说的新“五九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