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浙江桥梁    丽水篇   
云和县石门桥
〈黄溪〉〔青阳桥〕[]{}

云和县石门桥
 
云和县石门桥
 
云和县石门桥
 
云和县石门桥
 
云和县石门桥
 
    南北走向,枕卧黄溪之上。云和县云和镇新华街与红光路交接处西侧约80米的地方,位于这里的石门桥散发着悠扬的历史气息,古朴典雅,造型别致。在清康熙三十一年版和同治三年版《云和县志》中均有记载。10个世纪变迁,它承载着一段长长的历史,诉说着千年芳华。
  石门桥古称大石头桥、青阳桥。采用单拱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建造,桥拱呈五边形。桥长14.16米,净跨10.6米,桥面宽4.07米,距河床高3.08米,现存两端各7级石阶。经千年风雨侵蚀,几度洪水冲刷,依然稳固。其独特的石拱结构,是云和县城唯一保存完好的石梁石板拱桥,甚至在国内也较为罕见,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研究古代石拱桥的重要实物例证。2008年5月被列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列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桥“千年身世之谜”终得初步考证
  为摸清该桥建造年代,云和县文物部门组织人员对石门桥进行了多次考证。经过考证,发现桥平梁外侧有卷草纹雕饰遗存,且东侧平梁上除有卷草纹雕饰外,尚有阴刻“梅九三”、“寅”、“建造”等字样留存。推测“梅九三”为人名且与该桥的建造有密切关联。
  据清光绪三年重修版《箬溪梅氏宗谱》卷之六·《拾遗篇》“九三”的部分文字记载:“见东门石桥题款。《邑志》桥之创始无考。维我梅氏自唐聚族于斯,如端国瑢公后裔则居前巷。且桥右即保康侯尚书公墓道,其为先世建造无疑。惟《旧谱》纪载阙如,款石又因岁久剥落,仅存数字,余巳漶漫莫辨。故斯桥创始为宋、为唐,殊难悬揣,九三题款或行、或字,亦未可知。”遗憾因《箬溪梅氏宗谱》保管不善已破损残缺,除上述文字外,再无有关“桥”及“九三”的记载。
  云和大湾乡下垟村新千年版《梅氏宗谱》的族系排行中发现了“九一”、“九三”的名字,但“九三”的生平及后裔均无记载。谱中亦无“九一”的生平,仅只有分支族系后裔的内容。再无“九三”及“桥”的任何线索。云和梅家第十代祖,族谱中记载墓葬于大石桥头,此桥应当就是如今石门桥,因为当地人还有石桥头这一称谓。再则根据桥的风化程度,成桥建造工艺和桥拱建筑特征综合分析,石门桥很大可能建于晚唐时期。
  另据桥梁学专家唐寰澄考证,折边石拱桥为桥梁的早期形态,桥梁发展经历了三折边,然后是五折边、七折边,慢慢地向半圆拱过渡。绍兴为全国著名的桥梁之乡,现存大量古石拱桥,特别是大量折边桥留存下来,其中有名的拜王桥(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就是五折边石拱石梁桥,与石门桥很是相像。
  综上初步推断,云和石门桥的建造年代应该在唐末至北宋初五代期间,至今已距千年。
  石门桥的沧桑历史和精彩故事
  民国元年,洪水肆虐,淹没云和县城。浮云溪(现称前溪)洪水倾覆入黄溪(现称后溪),冲垮数座石桥。居住于浮云溪和黄溪之间的百姓遭到双溪洪峰的逼迫,纷纷向南面逃离。
  因当时黄溪众桥悉数被洪水冲毁,唯独石门桥坚如磐石,为百姓留下唯一的逃命通道,因而石门桥在当时被誉为“救命桥”并歌颂至今。
  石门桥接受着自然和时间考验的同时,也遭到过人为破坏。据云和县文物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文革时期的一个疯子,醉酒后拿起凿子对石门桥侧面的石板进行疯狂的凿击,将石板凿出了一个口径不小的洞口。他的这一行径很快被附近居民发现并及时制止了,还好这一“伤口”并没有对桥本身造成很大的影响。
  但之后石门桥经历的一次“劫难”,就没这么简单了。2008年,云和县某发展公司未经文物部门同意,擅自在该桥周围进行排污管道铺设施工,施工过程中挖掘机的机械臂撞击到了桥身侧面,以致桥体损坏,整体结构松动。靠西北面桥梁横锁石50公分处断裂并下移10公分左右。石门桥也因此迎来了首次“大修”。在多部门联合和桥梁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保持石门桥原状的同时在石桥下增加钢结构拱桥以支撑上部石桥荷载,于2014年完成了全部修缮以及后续维护工作。
  现今的石门桥虽因桥下的钢结构拱桥让其失去了少许“古色”,但是梁端搭接处那4根古老而粗壮的琐石以及桥面上那饱经风霜的石板依旧散发“古香”。古朴凝练,平缓舒张,与水中倒影构成椭圆形几何图案相映成趣,韵味十足。那一抹浓郁的水乡人文气息和艺术渲染力宛如一曲江南民谣,一曲唱罢,“唱”出了古桥梁的变迁和演化,“唱”出了浙南闽北石拱桥的代代传承。
 
     
上一座 ┇ 浙江桥梁 丽水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