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浙江桥梁  宁波篇   
北仑区小港街道永济桥
〈〉〔〕[]{}

北仑区小港街道永济桥
 
    据《重建长山永济桥碑记》中记载:“长山水道,内则四乡,外则三戌,游徼铺驿,官军商贾,辐辏往来,宵旦不绝。”永济桥之所以成为交通枢纽,乃困它的地理位置使然。小浃江源于东钱湖和三溪浦水库,经鄞州五乡镇入北仑小港街道出海。据成书于1227年的《宝庆四明志》记载,当时的小浃江口咸潮已渐退去,沿江的滩涂成了陆地,处于长山山麓的这块土地人口逐渐多起来,形成了“江南市”的长山村,成为南接鄞县、东连穿山、西通镇海的交通要道。平时用渡船往返,但一遇风暴,行人只好望江兴叹。而小浃江平时偏多风暴,常使过往客商苦不堪言,在那里建桥成了官府和百姓的强烈愿望。
  据光绪《镇海县志》记述,长山村建桥的历史可追溯到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当时是一座木结构浮梁,取名“永济”,济者,渡也,所谓“永济”即可以永远从此岸走向彼岸。然而历史上的长山桥常常因倒塌而不能“永济”。那座木结构的浮梁也遭遇同样命运。一场暴风雨后,浮梁被吹得无踪无影。此后的250多年间再也没有建桥,海船可直通鄞县五乡,小浃江便成了一条“东滨沧溟,世苦潮患”的桀骜不驯的江龙。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鄞人谢复荣始在长山村小浃江上建桥,但又累建累垮,终难实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宿愿。究其原因,是小浃江的浪潮太急太大。清诗人胡儋在《小浃雄潮》一诗写道:“潮音时入耳,带水亦盈盈。夜月声初寂,晨光势早迎。巫山滟滪、海沧接蓬瀛…”可以想见在“巫山穿滟滪”的惊涛狂浪冲击下,永济桥确难以长久的。到了明成化年间(1465——1487),由朱绅和杨瑄两人先后建造石桥。至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永济桥又因发大水被坍塌毁坏。后由镇海知县丁鸿明、朱一鹗先后修葺。清顺治十五年(1658),倭寇从穿山登陆,长山桥又遭破坏。直到康熙七年(1668),镇海知县王元士考虑到永济桥的重要性,由他出面主持,贡生谢泰履捐钱、集资,召集各路能工巧匠重建永济桥,讫康熙九年(1670)工程结束,这才算真正“永济”。现在所保留的永济桥就是那时所建的石梁式条石拱桥,长53米,宽3.8米,桥台处宽8米。3孔半圆形拱圈,中间一孔净跨径为9.8米,两边孔径为7.2米,这样大小船只均可通行无阻。石桥用块石和条石纵联分节并列砌筑,条石栏板,方形莲蓬头望柱。为了便于车辆通行,不设台阶,只造缓坡。桥南端建有一个永济庵凉亭,壁上嵌着明万历和清嘉庆年间修桥碑记各一块,毁于“文革”。
  1990年12月,永济桥被区人民政府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北仑区内惟一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
 
     
    资源来源——  
            
     
上一座 ┇ 浙江桥梁 宁波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