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浙江桥梁 宁波篇 |
北仑区小港街道东岗碶桥 |
〈〉〔〕[]{} |
|
[地址] 位于北仑小港街道东岗碶村。 [简介]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建成东岗老碶,筑有5孔。后又在距离老碶西面百步远处,筑起了东岗新碶。到了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增筑新碶为13孔。而现存的东岗碶系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筑,南北走向,横跨小浃江之上。全长28米,每孔孔距2.1米,宽2.8米。以成排的方石柱为桥墩,条石为桥梁,设有双重石碶门。1993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 碶桥是阿拉宁波独特的古桥。它是浙东特有的桥梁,分布在近海的江河上,以水利功能为主,交通功能为辅。此番我们要探访的便是一座距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的东岗碶桥。此桥共有13孔,全长28米,宽2.8米。 力挽狂澜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今人云:“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然而最初的浙东平原背山面海,小浃江又是潮汐河流,汪洋湍急,常伴有狂风暴雨,冲毁了不少海塘,淹没了不少农田与村庄,加上这里的土地含盐碱量极高,所以百姓深受其害。为了生计,发展水利,村民们不得不建起了“碶”以阻咸蓄淡,防洪防涝。 据称,在1047年,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才开始用“碶”这个字,有专家估计,宁波最早的碶就出现在那会儿。 《浙江通志》中有记载,明代嘉靖甲寅年(1554年),因镇鄞乡民受小浃江水害,苦不堪言,镇海县令经实地勘查,在水势缓慢曲折的小浃江中游东岗山麓下拟建了碶堰。“工肇于乙卯(1555年)四月,成于是年十月(也就是嘉靖三十五年即1556年)。”从此以后,宽广的小浃江上游为淡水江河,下游仍为通海咸江水,此碶即名“东岗”。《宁波府帖文节略》载:“东岗碶……横截江流,内蓄淡水,外阻咸潮,鄞定丰邑,田地全赖,蓄泄灌溉,为得甚溥。” 小浃江上游虽是“溉田之利益溥然”,但其源是鄞州高峰天童太白山和东钱湖的上游,来水异常汹涌,到了洪水频发的季节,碶堰上下仍是一片汪洋。于是,万历年间,在东岗老碶西面百步远处,筑起了东岗新碶。继而在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由当时的鄞县县令魏成忠发动民众,将东岗新碶\扩建为13孔,并且加固了洞柱和砌石,从此“坚厚固实,鄞镇二邑均赖之”。 为确保有人管理,据《四明谈助·东岗碶记》载,碶堰筑成后,还特别置田30亩,建成了永丰庵,由僧人管理,田上收入归僧人使用,务必使得东岗碶“蓄泻得宜。” 功成身退 东岗碶紧依着海拔387米的灵峰山,位于主流长达28公里的小浃江中段,此处水宽30~50米。修建后的东岗碶\使得上游受益不浅,然下游的咸潮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到了清代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由当地人徐起南发起,依照东岗碶模式,在东岗碶下游5公里处建了座燕山碶。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又有胡钧、乐涵等人士发起在小浃江入海口建成义成碶\,从此以后整条小浃江就成了内陆淡水江河,海潮再也不能肆虐于小浃江两岸。 自燕山碶建成之后,东岗碶\已经完成了长达252年的“碶”的使命,退居二线,仅铺在碶\门上的石板路,成为了沟通小浃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昔日从小港、五乡、枫林、梅墟与镇海之间的过客,都可经此而往返,久而久之,碶旁形成了10天4次的市集,透过一条百米长的老街,我们依稀还能看出当年市集的鼎盛规模,而以乐姓为主的50余户村民如今仍居住在碶旁。 现存的东岗碶系清康熙二年(1663年)重筑,南北走向,横跨小浃江之上。东岗碶每孔孔距2.1米,宽2.8米。以成排的方石柱为桥墩,条石为桥梁,双重石门,上游方向砌左右翼墙。1993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点。2002年2月16日,日本石桥保护会副会长鹤田文史先生,专程到东岗碶考察,他动情地说:“东岗碶采用方石柱为桥墩,深楔于江底,起到了良好的抗洪作用,标志着中国水利和交通科技的杰出。” 走近细看,发现东岗碶的桥下墩柱上留着两道深深的石槽,这应当就是当年启闭闸门的滑道吧。桥面上的铁栏杆,为的是洪水漫桥时,还可以此攀缘,起到了防护作用。而静静留在东岗碶上的一块文物保护标志碑,始终告诫着后人,东岗碶曾为浙东农田水利和千家万户的生计作过贡献,如同耗尽精力的年迈母亲,她更应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尊敬和保护。楼小娴杨古城文毛艳艳/摄 |
||
上一座 ┇ 浙江桥梁 宁波篇 ┇ 下一座 |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