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浙江桥梁 宁波篇 |
镇海区蟹浦镇长安桥 |
〈〉〔〕[]{} |
|
长安桥与永丰桥,是一对孪生姐妹桥,座落在镇海区蟹浦镇庙后村的黄公庙前。 黄公庙的形制比较特别,它的外墙颜色与众不同,是青色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寺庙外墙必定是红黄色的,所以我第一次去时,就问村民,为什么庙墙的颜色是青色的,村民告诉说,他们把黄公庙又叫成蟹形庙,因为它是一只活的大青蟹,如果外墙是红黄色的,那不就成了一只煮熟的死蟹了。因为是活蟹,所以离不开水,黄公庙座北朝南,它的东面、南面,以及西面的一半,围着一条小河,小河的的形状犹如一只巨大的钩子,围了庙的一大半。南面的河上有两座桥,东头的叫永丰桥,西头的叫长安桥,两座桥就是这只大青蟹的两只大脚钳。庙山门是蟹的嘴巴,因而南面就没有围墙,不然的话,把嘴封上了,它又活不成,所以,头门开在东西两侧,过桥后须侧向进到庙山门。 从庙、桥的布局来看,建庙时,这块地基必定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其实,乡民进庙,用不上从桥上走,庙东西两面的围墙,除了头门外,还开着侧门,村庄在庙的后头,因此叫庙后村,村民是可以直接从侧面进入庙内。这两座桥,虽然具有交通功能,但并不是为了交通而建,是为祠庙布局而建的附属建筑,所以,两桥造得既小巧又精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此两桥为石平桥,桥面用四根石梁并铺,梁石长3.30米,桥面净宽1.90米。桥面低平,桥下的空间只有半米多,两头不设步阶,仅用坡度很小的坡道与两头石板路面相接。桥两边设栏柱,每边三板四柱,栏高0.55米、厚0.15米,匾式桥额镌于中栏外侧。桥两头都有抱鼓石,但两头形式不一,北头较长,0.87米,浮刻卷草纹;南头抱鼓石很短,只有0.42米,刻草纹抱鼓,因为太短,容易倒塌,所以,抱鼓石与望柱用整块石料雕成,望柱头刻莲饰。其余六根望柱上均雕刻石狮,且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雕狮望柱全高有1.08米,而它的边长只有0.20米,所以很不稳定,容易倒塌,为了提高稳定性,中栏两边的四根望柱下部,取料时斜着扩出一部份,以增加基面接触,并将增加的这部份,浮雕成一根草龙,这在宁波古桥中,应是独例。 桥额旁边,原先都刻有小字,因为年代久远,风化严重,现已很难看清。为了看清这些小字,选择在不同时段,去了好几次,最终,勉强在永丰桥东侧的桥额右边,辨出一行小字:“乾隆庚戌年二月上浣吉旦”。乾隆庚戌年,即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正好与庙内所悬《境主黄公庙记》匾对应上,匾中记有乾隆五十六年曾经重修此庙。所以,此两桥应是乾隆年间重修祠庙时所建。 黄公庙建于南宋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由朝廷敕建,现庙中仍悬有南宋理宗皇帝的敕建圣旨匾。庙中所祀之人,是南宋朝淳祐年间浙东转运司判官黄恕。当时,这里附近叫和尚塘的海塘,一年之中要决堤十几次,乡民深受其害。黄恕受太守委派,前来治理海塘,他亲临现场,不辞劳苦,可是始终不能成功,因为白天填好的的土石,夜间又倾刻溃决,有人说这下面一定有蛟龙在作怪。在决堤口,黄恕对众人说,我下海去斩蛟龙,如果有血翻起来时,不必管我,速速将土石抛填。说完就骑着马纵入决堤处的海中,众人遵其所嘱,含泪将土石抛下,三日后海塘筑成时,黄恕与坐骑同时浮了上来,乡民为纪念他,葬于村后,立祠祭祀。当时担任朝廷宰相的宁波人郑清之,曾对此事有详细的记叙。 |
||
上一座 ┇ 浙江桥梁 宁波篇 ┇ 下一座 |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