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浙江桥梁    宁波篇     
鄞州区邱隘镇跨泾桥
〈〉〔〕[]{}

鄞州区邱隘镇跨泾桥
 
鄞州区邱隘镇跨泾桥
 
鄞州区邱隘镇跨泾桥
 
鄞州区邱隘镇跨泾桥
 
鄞州区邱隘镇跨泾桥
 
鄞州区邱隘镇跨泾桥
 
鄞州区邱隘镇跨泾桥
 
鄞州区邱隘镇跨泾桥
 
    [地址]
  位于鄞州区邱隘镇横泾村
  [简介]
  跨泾桥是一座远近闻名的戏台桥,始建年间不详,根据史料推测至少已有200年的历史。现存的跨泾桥为单孔石梁平桥,全长12米,宽2.5米,桥南北各设6级台阶,桥孔跨水2.4米,高2米,仅可容一条小船通过。
  酒坊饮客朝成市,
  佛庙村伶夜作场。
  先生醉后骑黄犊,
  北陌东阡看戏场。
  这是南宋诗人陆游《剑南诗稿》中一首描述古代浙东水乡戏场的诗,优美的诗句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悠远的年代,让我们看到了南宋时期乡村戏场的热闹情景。这种中国式戏场的演出空间,诸如露台、庙台、祠台、船台、街台、勾栏、酒肆、茶馆等,在昔日几乎到处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紧紧契合,成为了中国宋元以来民俗文化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然而在诸多的演出场所中,很少有用桥作为戏台,但是,就在鄞州区邱隘镇的横泾村,至今仍幸存着一座戏台桥———跨泾桥。

  水陆津梁商贩云集
  据鄞县旧志以及桥南的陈氏宗祠记载,横泾村聚居的陈氏家族,始祖为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的进士陈昌,任奉国军司马、荣禄大夫,因官于四明,从嘉兴府迁家至横泾后,繁衍发迹,始成数百户的大族。
  横泾村地处鄞州水乡之水网地带,昔日水网交错,交通四通八达。横贯村中东西的摇塘河,因没有纤路,只靠橹摇,故名摇塘河,也叫小塘河,与鄞东主流中塘河和后塘河并行,有河道互通。摇塘河是鄞州城东四眼碶\直通东钱湖的捷径。过去的高塘头、东雅桥、高钱、前堰等地的航船都从此处经过。于是跨泾桥就成了该村水陆必经之处和集市贸易之地,桥南桥北楼宅依河两岸而筑,三里长街,店铺林立,连埠头、祠堂和神庙也都集中于此。
  据村中一位年逾60的陈姓老人介绍,大约在明代后期,横泾陈氏族人在跨泾桥旁建造了一座供四乡人看戏的戏台。据立于桥畔三元殿前的清代嘉庆甲子年(公元1804年)的《公禁碑》记载:“桥旁建立亭台,本为中秋敬神,只许桥上演剧,不许椿牛、摆糖摊、赌博、打架。”可见这座戏台桥至今至少已有200年的历史了。老人说,在他还只有十来岁的时候,每逢八月十六,戏台桥上都会演戏,有潮剧、越剧等等,热闹非凡。如今埠头仍泊有航船,只是已经废弃,但昔日横泾之繁荣景象仍依稀有迹可寻。

  设计精妙清醇韵味
  现存的横泾村跨泾桥为单孔石梁平桥,全长12米,宽2.5米桥,南北各设6级台阶,桥孔跨水2.4米,高2米,仅容一条小船通过。桥台的桥面宽度为4米,平坦可为行人通道。桥台面对东西水域,有30米宽阔的河港,又有临河10米宽的街道,造就了陆地和水上的观戏条件。而为了解决观戏时避风雨的问题以及戏台永久性的问题,还在西面桥面上兴建了5间跨河桥亭,每间的宽深各达4米,其居中的一间为硬山造屋面,斗式风雨墙,内部则为卷棚顶,高达4米。于是桥与戏亭相连接形成了宽4米、深6米的三面敞开式戏台,桥南两间为神庙和作为演出的后台。不过近年来,桥北两间桥亭已围墙开店了。
  昔日的跨泾桥,平时为村民避雨休憩,到了演戏时日,台上鼓乐喧天,台下舟楫蚁聚,岸边人潮涌动,俨然成了真正的“天然舞台”。一到晚上演出时间,桥上更是灯火通明,经商的、看戏的、烧香的、做戏的,都集中在以戏台为中心的摇塘河上下,这正如陆游的又一首诗中描述的“东风忽送笙歌近,一片楼台泛水来”的诗情画意。因此,跨泾桥不仅仅是一座作为水陆津梁的古代文化建筑,更是浙东水乡优秀民俗文化的集中反映。
  随着时代的变迁,横泾村的许多旧宅被拆建,曾经袅袅的越剧唱腔也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忘,惟有跨泾桥在江南水乡古典韵味的衬托下,显得尤为厚重、迷人。
 
     
上一座 ┇ 浙江桥梁 宁波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