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浙江桥梁  宁波篇   
海曙区洞桥镇洞桥
〈〉〔〕[]{}

海曙区洞桥镇洞桥
 
海曙区洞桥镇洞桥
 
海曙区洞桥镇洞桥
 
海曙区洞桥镇洞桥
 
    [地址]
  位于海曙区洞桥镇洞桥村,南北横跨南塘河。

  [简介]
  又称老洞桥,始建于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为厚墩双孔木梁廊桥,长18米,宽7米,现为区文保点。

  [名词解释]
  厚墩:指桥墩平面宽在2米以上者。厚墩是古时中国北方建造拱桥常用的方法,用巨大的石块砌筑,十分坚固,以对抗洪水。
  两桥相似遥遥相望
  “四明碧水潺潺东流,五岭青山巍巍西迤。”源于四明山的南塘河,上承皎溪、桓溪、龙王溪和樟溪,在鄞江镇洪水湾分成两支。一支流经它山堰注入鄞江,过百梁桥、元贞桥入奉化江;另一支流经光溪桥、洞桥、栎社、石碶\、段塘以后,从南水关入宁波城内,全长24.5公里。
  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鄞江镇为古鄮县县治。但当时南塘河上没有桥梁,因此明州城通往浙南的陆上交通需借助渡船来往。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南塘河上建起一座双孔木梁廊桥———洞桥。南塘河当时是鄞西行洪、排涝、灌田、航运及城区供水的主道,洞桥也由此成为联接浙东南北的陆上通途。“溉禾稼,通舟楫,农作旅行悉赖以安。”因洞桥始建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故村民们称为老洞桥。现今洞桥所在村、镇均以桥为名,其重要性从中可见一斑。
  洞桥与百梁桥相距不远,感觉洞桥就像是缩小的百梁桥,两者形状颇为相似。这两座古桥都是千岁高龄,世事变迁,始终遥遥相望。

  三米厚墩支撑千年
  洞桥是浙东幸存的一座厚墩双孔木梁廊桥,其桥墩由条石砌就,特别硕大,厚3米,宽7米,迎水的一方做成分水尖,减轻了洪水季节急流的冲击力。遥遥望去,桥墩犹如中流砥柱,巍然如山,充分发挥了厚墩的作用。
  洞桥的桥面,由直径约33厘米的30根柏木为梁,上铺地板,竖立64根木柱,建9间廊屋。廊屋中间为通道,西为商店,东置木凳,供行人坐歇。建桥匠师又在桥南北二堍各建四柱的硬山顶凉亭,作为与桥面廊屋的联合体,使洞桥的整体建筑构造富有变化。由于桥上廊屋设小过梁,卷蓬顶青瓦砖皮石灰拼缝,即使风骤雨狂,廊屋也不会渗漏。远看洞桥犹如一座楼台,因此桥上有楹联曰:舟楫频摇波底月,楼台倒影水中天。

  昔日兴盛依稀追寻
  跟百梁桥一样,洞桥在昔日也曾是商贸和人文荟萃之地。据记载,以前桥旁有建于唐代的天王寺和兴教寺,有建于宋代的天兴寺和建于明清的回龙庵,甬上名流望族中的楼氏、赵氏、朱氏等近千户聚居于此。清代初年的史学家全祖望曾写道:“溪上盛时,碧瓦朱甍,耸鳞比,望之如神仙居。鸣呼盛矣!”至今桥边留下的百米船埠,数十缆绳孔还历历在目。据说当年桥下二洞往返于甬城的航船每天多达40余班,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刻在洞桥桥亭上的对联“巩固舆梁广通过客,苍茫烟水频泛来船”,是当年繁华景象的生动写照。
  时至今日,由于现代经济和交通的发展,垂垂老矣的洞桥也渐受冷落。但曾为浙东古代文明做过贡献的老洞桥,已由当地政府和村人悉心呵护,留作浙东悠久历史文明的见证。2006年,洞桥作了全面修缮,保持了当年古朴结实的风貌。老洞桥东边也新建了一座新洞桥,分担了大部分的交通压力。

  荣耀沧桑归于淡然
  洞桥所在的洞桥村历史悠久。1977年冬,有人曾在南塘河中挖出石斧、印文陶罐等物,其中3把石斧,经文物部门考证,系新石器时代文物,距今已有4000至5000年的历史。据了解,洞桥村曾有二桥二寺二堰二庙二庵等十大古迹,由于水土改造和历史变迁,如今仅存二桥一寺(惠明桥、洞桥和天王寺)。洞桥村不仅古迹众多,而且名人辈出。南宋时期的楼钥,官至吏部尚书,告老还乡后,读书授徒,韬光晦迹;近人楼敬淼是该村最早一位赴沪经商者,曾在上海创建“新中国棉花公司”,在沪商界颇有声望。
  也许正是这样悠久的历史底蕴,沉淀了村民们沉静的气质。当地村民的房屋大多依河而建,首尾相连绵延近1公里。居民的生活悠然闲适,和门前流水一样来去从容。老人们在河边安逸地闲话家常,妇人在河中取水清洗物品,身影在水中不住晃动。夕阳中,金色的阳光与碧绿的河水衬托着红色的桥栏分外妖娆。
  或许我应该庆幸,洞桥只是一个普通的文保点,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不用收门票,只有当地的孩子追逐着跑过桥头,快乐地玩耍。古老洞桥千年的荣耀和辉煌,似乎都凝固在这一刻的淡然中。毛艳艳/文刘波/摄
 
     
    资源来源——  
            
     
上一座 ┇ 浙江桥梁 宁波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