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浙江桥梁  宁波篇   
余姚市牟山镇双邑桥
〈〉〔〕[]{}

余姚市牟山镇双邑桥
 
余姚市牟山镇双邑桥
 
    [地址]
  位于余姚牟山镇新东吴村西北首,坐落于余姚与上虞的分界河马家堰江上。
  [简介]
  两墩三孔高桥,长12米,宽1.75米。
  [名词解释]
  楹联:即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彩虹跨河
  来到余姚与上虞的交界———马家堰村时,正是午后时分。周边十分安静,放眼望去,偶尔有两三位穿着粗布蓝衣,挽着发髻,提着挎篮的老婆婆缓步走过,用着不知道是上虞方言还是余姚方言相互打着招呼。
  在这里,两地的地域概念变得模糊,也许谁也说不清楚他到底是宁波人还绍兴人,只知道出生于斯、成长于斯,是地道的马家堰人。马家堰江算是分界河了,河水不算干净,一棵大树横卧在河上,不知道经过了几个春秋,还有一条扁舟漂在水面上,脑海里突然闪现了“野渡无人舟自横”这句诗。河边的两条百米多长的长廊,建筑古色古香,却空空荡荡的,偶有一家小店开放着卖日常用品。没有人能想到,曾经的这里是多么热闹的市集,也曾人声鼎沸,也曾繁华若梦。只是如今,一切都消失了。
  马家堰江穿村而过,河段200米间有石桥三座,自南到北有双邑桥、太平桥、通济桥。双邑桥位于街中心段,居三桥之首,是座两墩三孔高桥,长12米,宽1.75米,两侧置望柱、栏板,整体看上去保存得相当完好,最可爱的要数四个望柱上雕的石狮,张牙舞爪,栩栩如生,倒像是随时会跳下来玩耍,也像是忠实地守护这座桥的平安。
  桥两侧有楹联:“一条彩虹上凌虚,三洞水光遥天接”;“一声欸乃镜中看,三洞流泉影底月”。很有韵味的对联,只是字迹已很模糊,有几个字需要很费力才能辨认出。
  桥边野草丛生,偶有颜色灿烂的野花夹杂其中,倒是增添了韵致和美丽。不禁猜想,当初这里的村民悠闲地摇着船橹,小船“吱吱呀呀”地经过桥下,在水面上荡起阵阵涟漪。而桥上、岸上的熟人则互相笑着打招呼,好一番热闹的景象。曾经热闹繁华的马家堰江上,双邑桥无疑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因水兴市
  在余姚牟山镇新东吴村西北首,余姚与上虞的分界河周边,以双邑桥为中心这一带就叫马家堰了。
  马家堰因当地有一历史悠久的古堰而得名。古堰最初为一拦河泥坝,据说当时上虞县上河地势高,余姚下河地势低,每逢夏季上河水干,无法灌溉农田,遂筑一拦河泥坝以防干旱,但是每逢过往船只通过,难免掘土开坝,因此常起事端。同治7年,当地百姓集资建起拦河石坝,设木条闸板。这样,既可保水抗旱,又便利船只通行,逐渐成为沟通余姚、上虞两地的重要交通枢纽,马家堰也随之热闹起来。
  民国年间是马家堰最繁华的时期,店铺林立,商业兴旺,有“允德”当店,祥和、大隆南货食品店,长泰水果蔬菜行,和发菜馆等,其中衍和酱园因水质清、手艺纯而闻名。估计远近的人们经过这里时,都会捎带上一两样家人喜爱的食品。
  马家堰北边就是余姚市仅存的关帝殿了,建于清光绪年间,天井之中还有一个戏台。关帝殿在建筑上很有特色,无论是殿屋、厢楼,还是戏台,全部采用圆形石柱。这座戏台有良好的扩音功能,当时能声传百米之外。里里外外转了一圈,除了管理员外别无他人,不由得心生感慨:当年的这里,河中停泊着等待过堰坝的各类船只,船公、渔民或蹲或坐在船上,一边吃着香喷喷的臭豆腐,喝着绍兴黄酒,一边欣赏着戏台上正在上演的绍兴戏、的笃班、滩簧,与岸上人来人往的热闹街廊一道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江南风情画卷,也像是一部瞬间晃过的无声电影。
  马家堰因水兴市,随着陆路交通的日渐发达,马家堰这条水道也随之静谧。曾经辉煌的街廊,如今竟没落如此,只有双邑桥上那四只栩栩如生的石狮和古风盎然的街廊,还在向人们昭示着它那曾经的辉煌。
  张落雁杨古城/文余慧/摄
 
     
    资源来源——  
            
     
上一座 ┇ 浙江桥梁 宁波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