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浙江桥梁    宁波篇     
余姚市四明山镇镇东桥
〈〉〔〕[]{}

余姚市四明山镇镇东桥
 
余姚市四明山镇镇东桥
 
余姚市四明山镇镇东桥
 
余姚市四明山镇镇东桥
 
    [地址]
  位于余姚四明山镇庙下村。
  [简介]
  又名庙下桥,建于明末,为单孔石拱廊桥,长10米,宽4米,现为余姚市市级文保点。浙东学派创始人黄宗羲曾在附近著述讲学。

  深山古桥世外桃源
  从余姚市区乘车往南,过梁弄镇后,山路陡峻,四周层峦叠嶂,浓荫蔽日,至四明山镇,又一番迂回盘旋终至梨洲山。梨洲,西通上虞,南通嵊州,东通鄞州,北至姚城,山深林密。《四明山志》卷一《名胜》载,“晋孙兴公(绰)与兄承公(统)同游于此,偶得梨数枚,人迹杳然,疑为仙真所遗,故名其地梨洲山。”“梨花纷向日边开,云影长依斗柄回。北引群峰朝禹穴,南分诸岭上天台。梨因孙绰来时见,桃是刘纲去后栽。风景恍然人世外,但闻鸡犬石岩隈。”唐代诗人汪纶笔下的梨洲山,是一个似人间又似仙境的地方。我们此次探访的镇东桥,便位于四明山纵深腹地梨洲山的庙下村中。
  镇东桥地处深山密林中,四周参天大树围绕,其间还有多株古杉树,径大数围,树干苍劲而斑驳,已有500多年历史,桥被绿荫笼罩其中,朦胧恬淡。一条清澈见底的山溪在桥下蜿蜒而过,桥旁溪畔植有成片红枫,红叶如染。清风徐来,树香扑鼻,耳边水声鸟鸣,果真“恍然人世外”。

  选址科学稳固如山
  据了解,庙下村因山上建有上庠庙而名,村中王姓始祖王存盛在明代初年自新昌迁来。源于下甘竹岭的庙下溪流经村中,过下游的王姓分支溪下村后,与大茅岙之水汇合,最终流入鄞西皎口水库。为沟通庙下村和溪下村的交通往来,当地曾多次建桥,终因山洪汹涌,屡建屡毁。据说镇东桥建于明朝末年,是一位叫王裕仁的乡贤率民建造。经山民共议,建桥定在村口两山的峡谷处。当地人称两山分别为狮子山和大象山,而峡谷处突兀的山岩就像是狮子和大象的大腿,桥以天然山岩为桥基,有力夺万钧之势,坚不可摧。桥坐落在村东首,故名“镇东桥”。
  还有一种说法,设计建造此桥的是上庠庙的僧人,一名僧人曾在桥拱中央画一横线,对众人说:山洪涌来若超过此线,水就会越桥而过,镇东桥可保安然无恙。几百年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说法绝不是夸大其辞,几次特大洪水中,溪上的其他古桥及一些沿溪建筑都遭到损坏,惟有镇东桥毫发未伤。
  据庙下村一位老翁说,自从他懂事起,再凶猛的洪水也很少能漫过镇东桥半个桥洞,1988年的猛烈洪水漫过桥面,镇东桥依然稳固如山。其实,这与该桥的选址科学有关。溪水流至镇东桥前,有一个角度很大的急转弯,转弯处山岩突兀,急流到此受山体阻挡,锐势大减,同时,撞击岩石所激起的浪花,正好从近在咫尺的桥上越过。因此,桥不会受洪水的正面冲击,可保无虞。
  镇东桥长10米,宽4米,整座桥全用块石砌成,桥上还有五楹廊屋,古色古香。屋内铺地板,置长凳,供行人休憩。桥建成近400年间,桥屋曾数次翻修,而以山岩而成的桥基未作重建。

  梨洲先生著述讲学
  镇东桥最热闹的日子是在明末清初。当时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黄宗羲在此讲学著作,此后以“梨洲”为其号,世人也以“梨洲先生”呼之。黄宗羲是浙东学派创始人,与王夫之、顾炎武一道被列为我国明末清初三大著名思想家,其著名的“黄宗羲定律”揭示出农民遭受赋税的困苦症结,至今仍有深刻意义。当年黄宗羲选择了镇东桥这个流水潺潺的环境,作为他讲学的“大学堂”。他住在山中,与这里的山民同甘共苦。当他离开四明山时,这一带的山民与他依依惜别,相送甚远。
  桥畔的文昌阁,为两层台阁式建筑,是当年黄宗羲讲学的地方,现已修葺一新,气势雄伟。与文昌阁隔溪相望有“黄梨洲纪念馆”,是当地人为追念这位先哲特地建造的。馆内陈列分“黄梨洲生平业绩”、“黄梨洲与梨洲”和“历代名人与四明山”三个部分,展示有文字、图片、实物等。纪念馆于2003年盛夏落成,门口广场上的建筑标志,造型是黄梨洲撰写的《四明山志》,依照天一阁藏书中最早木刻本,用梅园石制作的。纪念馆马头墙高耸,青瓦粉墙,宛如徽州民居。黄梨洲古铜色的半身雕像矗立进门处,神态栩栩如生,仿佛先生仍像当年一般,和着潺潺水声娓娓讲学,几百年来从未离开过。
  毛艳艳杨古城曹厚德/文江涛/摄
 
     
上一座 ┇ 浙江桥梁 宁波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