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浙江桥梁 宁波篇 |
奉化市萧王庙街道卧渡桥 |
〈〉〔〕[]{} |
|
[地址] 奉化萧王庙街道袁家岙村的龙溪上。 [简介] 建于1759年,上世纪20年代重修。桥长24米,宽6.4米,桥上建屋,为单孔木梁廊桥。为目前宁波发现的惟一叠梁拱桥。 [名词解释] 叠梁拱桥:桥拱不用一个桥墩,不用一颗钉铆,以多根梁木巧妙别压穿插,搭接而成为拱形结构,为中国所独有。 话说在奉化萧王庙街道袁家岙村,有那么一座古桥,具体修建年月已无从知晓,只知道祖祖辈辈都从这座桥来来回回。直到有一天,识货的人发现了这座古桥,竟是一座罕见的叠梁拱桥,很有历史研究价值。 遗世独立 出发的这天天气很好,远处的小山错落苍翠。途中经过天下第一桃庄,桃花怒放。渐渐,山路变窄,连绵竹林映入眼中,路边出现一条溪流,不由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沿水而上,不久,望见山溪上横跨一座古桥,宛如一位遗世独立的老人,气度不凡。 袁家岙村,顾名思义,因袁姓而得名。我们先在路边看到了袁氏宗祠。守护宗祠的老人向我们介绍,袁氏祖籍河南,一支迁居新昌。北宋年间(1039年)有族人见此地“山岩云谷溪壑”,于是在此安家,世世代代繁衍。 刮目相看 现在袁家岙村村委会主任袁召夫,为袁氏家族二十七世孙,他拿出了二十二世孙袁德章在1777年所作的《卧渡桥记》。其中写道:“吾地之卧渡桥,盖取诸长桥卧波,便人济渡,自启族时有之,不知沧桑者几何矣。”据《袁氏宗谱》记载,到了1759年,族人决定在原址“叠木为梁,架分七进”,建了这一座楼阁式木梁廊桥。《卧渡桥记》中细细描摹道:卧渡桥汇合双川,背靠乔木,旁有高耸的杜岭墓山,在溪的南北树荫之间拱起廊桥。正像当年秦有潼关,蜀有剑岭,实在是一方的安全屏障。 袁氏家族在山林里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逐步形成了400余户,千余人口的大村。但天有不测风云,1921年一场暴雨山洪,袁家岙民房300余间尽毁,死去200余人。之后袁家岙重建,卧渡桥按原样复原。 卧渡桥最特别之处在于桥身构造———叠木为梁。这种叠木为梁的木拱桥,在浙南民间被称为“蜈蚣桥”,在建筑学上称叠梁拱桥。这种结构,使较短的梁木构件,以穿插挤压的形式,横跨较宽的水面,十分稳固,在老百晓集桥梁史上具有极高地位。 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采用的就是这种木拱桥形式。北宋末期,中原地区长期战乱,木材紧缺,以及木拱桥远非石拱桥坚固耐久等原因,使得虹桥结构难以在中原立足。之后黄河多次泛滥,昙花一现的虹桥在中原逐渐难见踪影。 20世纪70年代末期,文物工作者首先在浙江南部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木拱桥,尘封900多年的虹桥结构古桥重见天日。目前全国留存下来的叠梁拱桥十分罕见,泰顺幸存6座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在宁波属首次发现,卧渡桥因此令人刮目相看。 千年庇护 奉化多廊桥,卧渡桥既是叠梁拱桥,又是廊桥,桥上的七进廊屋,保护了桥的梁柱,也为过往村民挡风遮雨。桥上设店铺,当年应是村中一个重要的集市,延续至今,还剩一家小小杂货铺,货物琳琅,是孩子们喜爱围绕的所在。几位老人在桥上闲话家常,做着针线活。如今袁家岙村里的年轻人大多迁居了,留在村里的多是中老人,以编织竹筐为生,守着这座古桥和古桥上的点点滴滴。毛艳艳杨古城王介堂/文刘波/摄 |
||
上一座 ┇ 浙江桥梁 宁波篇 ┇ 下一座 |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