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山市最大的河流江山江,习惯上当地人把城区以上的称文溪,城区下游叫须江或江山港。江山江是典型的季节河,秋冬干涸,一到春夏雨季,河水暴涨,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波涛汹涌浊浪滔天,无桥便成天堑,隔河相望却无法来往,给当地人造成很大的不便。
茅坂距江山城区25公里,位于江山江上游文溪河西边,河东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大片良田。到茅坂大桥建起前的几百年,都是以简陋的木板拼接桥来连接两岸交通。200多米的木桥蔚为壮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古诗是江山茅坂长坂桥一景的真实写照。景虽好,却不实用,水涨一次,桥塌一次。尤其涨水季节临近农忙,一些胆大心急的村民急于过河干农活,连人带桥被水冲走的悲剧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桥塌了搭,搭了塌,实在是耗力费财的事。每年的搭桥费用是茅坂人一笔很大的开支。文溪,养育茅坂人的母亲河,真是让当地人又爱又恨。
搭建200多米长的木板桥仅木料及加上涨水塌桥搭接和日常维修,耗钱惊人。不是茅坂人财力雄厚,话说起来还是老祖宗有长远眼光。据说茅坂徐氏祖宗清朝前期是个山货商,长年累月经营毛竹、杉木、茶叶,积累了不少资金,徐老祖宗上了年纪,因为一辈子靠山吃山,对大山情有独钟,便利用这笔闲钱在仙霞山麓的二十七都购置了一片山场。如此几代茅坂人就沾了老祖宗的光,才有了江山境内最长最著名的长桥卧波一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简陋狭窄的木板桥只能走人不能行车,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茅坂人穷则思变,建造茅坂大桥便很快提上议事日程。
批文是很快下来了,但没钱,资金必须自己解决。茅坂人迎难而上,自筹资金建设大桥。1988年,由原茅坂乡党委书记戴尚凯亲任总指挥、潘作孝等原茅坂三个村的村领导及山林委员会工作人员组成的建设茅坂大桥指挥部很快成立,负责协调指挥大桥建设。大桥施工除了上级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其他几乎都要靠茅坂人自己。,茅坂人也是好样的,大桥建设一上马开工,从管理到施工人员几乎全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技术指导是供职于市交通局的助理工程师徐有亮,并有其子徐纪汉负责大桥基点及施工节点控制测量。施工现场管理员徐培之,材料员徐荣。泥工、木工、石工更是当地的能工巧匠。木材从老祖宗遗留的山上砍,石料从乌鹰弄的打石山及茅坂一村洪峤山上采集。建桥资金乡村集体筹一部分,从山场批伐一批木头换钱,不足部分由村里派义务工,18—55年龄的劳力女4男6个工日下派到家家户户。村民的积极性也很高,轮到自己上工地,都不打折扣去完成任务。挖桥墩基础、做桥基围堰、堆桥拱模子,最苦最累的活,全靠肩扛背驮人工完成。1989年大桥施工高峰期,全年投入义务工达5000多工。后来上级拨了一笔款项,才缓解了大桥建设资金困难的问题。
作为江山市南乡最长的大桥,也是市重点工程,当时的市委书记徐仁敏十分关心,数次莅临大桥施工现场进行工作指导。大桥经过近两年的艰苦施工,于1990年10月1日胜利竣工通车。
茅坂大桥为混凝土石砌拱桥,全长225米,宽7米,十墩九跨,桥拱最大跨度20米,栅式护栏。茅坂大桥建成后,给当地的村民交通带来极大便利,也为社会经济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1991年,茅坂至江郎山旅游区公路全线贯通,茅坂大桥由江山市交通局接管,负责大桥的日常养护与维修。2006年,淤头至峡口205国道线改线通车,茅坂大桥更成为连接新旧国道线的咽喉,交通运输繁忙。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建桥当年设计没有前瞻性,30吨的荷载根本无法满足上百吨车辆的频繁来往,几年下来桥面便破损严重,2009年,虽然组织过大修,但治标不治本。2012年9月,经过交通管理部门检测,大桥桥墩沉降,桥面裂缝,大桥已成危桥,无法正常使用。为了过往车辆的安全,当月,江山市交通局联合市公安局,发布禁止车辆通行公告,茅坂大桥被封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