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浙江桥梁    台州篇     
仙居县田市镇望星桥
〈〉〔〕[人行·五孔石拱桥]{}

仙居县田市镇望星桥
 
仙居县田市镇望星桥
 
仙居县田市镇望星桥
 
仙居县田市镇望星桥
 
仙居县田市镇望星桥
 
    望星桥。大型石拱桥,位于谷岙村,李宅人李起文、李学林当尽家中全部田产支付工钱,于1938年建成。当年经仙居境内往金华方向运盐通道有两条,一为永安溪水路,一为黄岩经朱溪、上张、李宅至寺前的陆路,望星桥联通原上张、李宅、寺前三乡,造福一方百姓至今。

  望星桥位于田市镇谷岙村境内,跨十八都坑,东西走向,为古代十八都坑百姓通往白塔、田市地区通往上张方向的通道之一。
  此桥为五孔石拱桥,桥长64米,高8米,宽4米,每孔拱洞跨径9.8米,桥身、栏杆全用块石横砌,桥面由99块巨厚石板铺设而成,平整宽敞,可跑马车。拱券顶部刻有“望墨桥”“飞鹤临”“玉砚端”等楷书,字体端庄。桥头两端立有两对44厘米高的小石狮,寓意吉祥安康。
  据记载,此桥于民国十三年(1924)竣工,至今保存完好。
  民国初期,谷岙村的有识之士李熙春在岩湖梯云桥建设的精神感召下,决心修建此桥,以解世代百姓涉水过溪之苦。为此,他带头助田七亩、银圆千余、粮食五十五箩,发动谷岙、街下等村村民,筹建修桥事宜。但因工程浩大,费用甚巨,仅凭当地人捐资,犹如杯水车薪。于是,他就边修边募,募捐足迹遍及金华、上海各地。终于民国十三年(1924)大功告成。李熙春的功德,不但载入了地方史志,在当地百姓中也留下了千古口碑。村民为赞颂他的功绩,在桥西端附近村内修建了一个祠堂以示纪念。

  在田市镇的李宅港上,有一座跨度七十米左右的五拱石桥,气势非凡。每次经过这里,我都会去桥上走一走,抚摸着覆上青苔的栏杆,感慨万千。仙居的石桥很多,但是如此规模却少之又少。这座桥取名为望星桥,因为在桥上就可以望见景星岩。
  1987年编的《仙居县志》中记录了这座桥的信息:民国24年11月14日,谷岙村望星桥竣工。没有写明是哪年开始造,也没有写是何人所造。八十年过去了,望星桥依然横卧李宅港上,宁静地俯视着拱下或者湍急或者平静的流水。桥身上的石雕和刻字被渐生渐长的杂草、苔藓覆盖,但依然坚实。
  既然称作谷岙村望星桥,那我就到谷岙村去寻找答案吧!在走访了多位村里老者之后,我终于可以大概还原望星桥的历史。
  民国20年(1933年)左右的一个冬天,李宅港上,寒风凛冽,数十位青壮年围着一个刚刚被水冲毁的桥基一筹莫展。冬天由于降水少,是造桥的良机,然而李宅港的水流似乎永远不会枯竭,石块推下去很快就被水流冲走。这时,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站了出来,他脱去衣服和裤子,跳入冰冷刺骨的流水中。
  “一起来,我就不信桥基立不住!”
  这个人就是李起文,是建造望星桥的发起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业主。大伙一看业主都跳下去了,纷纷跳到流水中。
  “把石头再推下来!”李起文怒吼着。
  一块块准备好的石头被迅速推下水流,在大伙儿的共同努力下,桥基终于立住了。
  回忆起这段历史,谷岙村的几位老人言语之中对李起文都充满了敬意,在他们的眼中,李起文非常聪明能干,很有号召力。对于这段故事,将近300人口的小村,除了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更多的村民已经不再熟悉。
  李宅港原名十八都港,源出永嘉杉岗,北流百十里,入永安溪。蓼溪到了谷岙村一带,地势平缓,河床宽阔。谷岙村是明初著名水利专家潘叔正的老家,村里还建有潘氏宗祠。原先村民在近百米的河床上建造了石丁埠,六十公分左右的距离立一块石头,当做过河的通道。每当山洪爆发,这里就成为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平日里有小孩在淌水的时候被河流冲走。
  正值而立之年的李起文出生在光绪26年(1900年)左右,家境殷实,为人古道热肠。他的房子就在潘氏宗祠的附近,每天劳作的时候都会从宗祠门口经过。或许潘叔正治理大运河的丰功伟绩时时感召着李起文,他决心要学学同乡的这位治水前辈,承担起改变谷岙村的生存环境的重任,牵头在李宅港上造一座石桥。
  不顾家人的劝阻,李起文拿出全部的积蓄,民国20年(1931年)开始了宏大的造桥工程。村民出力,所有的工匠和石料都由李起文出钱。然而工程的巨大远远超出当初的想象,不到两年时间,他不仅用光了所有的积蓄,还变卖了大部分的田地、房屋,生活一下子陷入困境。
  “最困难的时候,他家里连稻米、麦子等粮食都没法种,因为一种起来,自己还没有收割,就被人家收割走了抵工钱,当时也是欠下工匠许多工资。”村里的一位老人告诉我,当时李起文家只能种点毛芋、土豆、红薯作为主粮,生活比平常人家还不如。
  因为欠薪,工匠走了,造桥工程就这样因为资金缺乏而耽搁了下来,有的村民开始说起了风凉话。李起文听在耳里,急在心里,最后没有办法,只好走上写诉之路。所谓写诉,说好听点就是带着公益项目四处化缘,说得难听点就是乞讨,只是这样的乞讨并不是为个人,而是为了某个公益的项目,或者寺庙,或者造桥铺路,或者修建路廊。
  对于崇山峻岭、河流纵横的仙居来说,解决交通的问题是每个山区百姓的夙愿。在大家心目中,造桥铺路是最大的功德,所以不管是谁来写诉,只要来到家门口,或者米,或者钱,大家一般都乐意相助。
  李起文卖家产造桥的壮举感动了与谷岙村隔河相望的街下村,年龄相仿、同样血性的张培学站出来了!他表示愿意和李起文一起完成大桥的建造工作。相比之下,街下村的交通条件要好得多,虽然也是弯曲的山路,但直接可通镇区,除了部分村民到对岸的谷岙村走走亲戚,造桥也不是必然的需要。
  就这样,在造桥最困难的时候,张培学和李起文携手,终于在民国24年(1935年)11月14日,谷岙村望星桥终于竣工。如今再来看“望星桥”这个名字,我想,这座桥望的不仅仅是景星岩,同样也是李起文和村民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盼望。
  有人曾经按照现代的物价对望星桥进行评估,在当时所有的费用合计起来至少要一千多万。这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李起文不是富甲一方的资本家,亦非朝廷重臣,然而他却主动挑起了本属于谷岙村或者更多村庄的责任,不放弃,不回头,直到大桥竣工,其中的酸甜苦辣不得而知。
  在随后的土改、文革中,凭着智慧又逐渐家境富裕的李起文虽然也曾被定性为地主,但是因为众多干部群众的拥护,他一直得以平静地生活下来,直到80年代才过世。
  八十年风云变幻,李起文的后代也逐渐走出山村,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寻找自己的天空。李起文当年住过的房屋还在,石头砌成的墙,没有高迁的繁华,更多的是朴实,石桥依旧在,人去房已空。
  站在桥上,我感受不到小桥流水人家的宁静雅致,却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磅礴的气势。这种气势,不仅仅来自石桥的本身,更多的是从石桥上汹涌而出的仙居气概。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们也不应该忘记那桥,那人!记住这个普通的名字吧!他叫李起文!
 
     
上一座 ┇ 浙江桥梁 台州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