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浙江桥梁 台州篇 |
台州市泽树桥 |
〈〉〔〕[]{} |
|
据天台县志介绍,春秋时,邑地属越,战国时先属东越,后属楚。秦统一中国,天下分36郡,天台属闽中郡。西汉初,邑地属东越。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属会稽郡回浦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初,改回浦为章安,邑地仍属之。 三国吴大帝黄武至黄龙三年(222-231)之间,分章安置始平县,这是天台建县之始。始平初属会稽郡,后属临海郡,史上曾改名始丰县、唐兴县、天台县、台兴县等,从属过临海郡、赤城郡、永嘉郡和海州、台州等。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复改台兴为天台,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天台从章安分立以后,四至东界明州,北接越州,西连婺州,南边主要同临海相邻。千百年来,因战争和动乱等原因,边界时有变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姓安居乐业,边界始较稳定。1997年,国家组织省市县进行勘界设桩工作,天台县行动积极,率先完成任务,并在各边界要点以国务院名义埋设21个实地界桩。勘界结果,天台县6条边界线总长285.1公里,县域面积从原来的1420.7平方公里扩大到1432.1平方公里。 自1997起,天台的边界线上以国务院的名义新立有三市界桩2个,两市界桩9个;三县界桩2个,两县界桩8个。本人在《天台边界古道行》中已作初步介绍。本文《天台边界古桥行》主要试想介绍目前边界上的古桥及古桥附近的一些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等情况。这些古桥,有些本身就是界桥,有些离边界仅数米、数十米或数百米,是离边界最近的桥梁,在地理位置上有着特殊的意义。 历史上,天台与临海数度分合,自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分立后,一直单独成县,但两县的边界,时有局部变动。这些变动,都会留下明显的印记,至今还有许多地(村)名带有“界”字,如天台洪畴廿四坑村南的“至界牌”,福溪街道南门村南的“至界岭”,临海原黄坦乡附近的“界岭”村,传说这些地方都和两县边界有关。据康熙《天台县志》记载,东南至临海县界40里,以黄振岭为界。这个“以黄振岭为界”,古时是以黄振岭头为界。传说黄振岭曾名王经岭,因为宋朝皇帝赵构南渡成功以后,又从台州府沿谢灵运古道赴杭州建都,因此这条连贯两县的山岭由于赵构行走过被称为王经岭,大概宋室灭亡以后,老百姓把它叫成了黄振岭。黄振岭北边最大的村庄是三合镇的文岙村。没有公路的历朝历代,从天台城关走谢灵运古道,到文岙村35里,文岙村到黄振岭头5里,相加正好40里。 文岙村背靠笔架山,前有门前坑、下岙坑双涧回流,绿水青山,是宜家宜居的风水宝地。因为村前多溪坑,也就多古桥。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路到水前自能渡,没有过不去的渡,没有被水憋死的路,水是桥的娘亲,桥是路的救星。文岙村的周边原有7座石拱桥,分别是纱帽岩桥、大路周桥、水碓桥、落马桥、下岙坑桥、泽树桥和土地堂桥。现在大路周桥沉入水库底,水碓桥因修公路而拆除,落马桥压在房下不见天日,其余4座古桥还在发挥作用。 这其中,由文岙村民重建于清代的泽树桥,现在是天台临海两县的界桥。 泽树桥因桥边多水坑,坑边多古树而得名,它位于大路周溪的上段,而大路周溪是东乡灵溪的上游。泽树桥长15米左右,拱宽约9米,桥面宽约4米,桥高约4米。早些年,临海的奚家岙村和马家湾村修筑通村公路,因为泽树桥是必经之路,所以筑路时就在古桥上铺设混凝土,并在桥面两边浇筑了护轮台,由此泽树桥成为康庄公路的一部分,成为古为今用的典范。 黄振岭头北边的土地山林在清朝时均由天台管辖,到了民国早年,因文岙村同临海大石区即黄振岭南边村庄百姓的婚嫁联姻大量增加,土地山林因陪嫁、赠与、租种、买卖等原因,形成许多插花地,黄振岭北坡半山腰以上的地域,逐渐归临海方面村庄所有。山腰下部的奚家岙村,全为从文岙分出的奚姓人家居住,原同马家湾隔坑相望,以坑为界;小石洋村,居住人家以奚姓为主,民间以村边的土地堂桥为界。到了民国晚年,不知何故,奚家岙和小石洋也都划给临海,县界也相应下移。 泽树桥距小石洋约300米,这其间的土地大部分属文岙村所有。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富裕起来的文岙村民,经两县土管部门批准,在插花地建造房屋安居乐业。上世纪末,临海方修建兰洋公路,天台方面因征地、资金等原因暂时无法动工,临海方面征得相关村庄村民同意,把公路修到泽树桥头,并把泽树桥修成通向奚家岙、马家湾公路的一部分。而文岙的村民相当大度,认为修路是好事,方便任何人,插花地上的房屋、土地,临海方面又拿不走,因而积极支持修路。 1997年,两县重新勘定边界,最后协商确定,把这一地段的界桩埋设在泽树桥西桥头上首。从此,泽树桥正式成为天台临海两县的界桥,也是两县唯一以桥为界的古桥。 |
||
上一座 ┇ 浙江桥梁 台州篇 ┇ 下一座 |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