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桥横跨县城银溪。桥东岸为乐清一大望族———周氏大祠堂。祠堂大台门纯石料建造,庄严雄伟。台门中间上方石匾额刻“表里树声”四阳文大字。台门上镂空雕塑人物禽兽,栩栩如生。祠前一大樟树覆盖,为休憩乘凉之好去处。北是文笔巷,通东皋山麓的艺堂书院。桥西接太平坊,入坊为太平巷,通北大街。
元朝,周姓始祖周信孙始建大桥,曰孙公桥,后误读为孙家桥。明洪武八年乙卯(1375),乐清县丞白文秀重建,孙家桥易名白公桥。百廿余年后,明弘治十一年戊午(1499),周姓五、六世祖又捐资重建,有周连、都、鉴、弃、琳、杞六人也。历350年,值清道光廿九年己酉(1849),桥再遭洪灾倾圮。邑人徐锡南偕徐、周、李姓十人协力重建,将桥两河岸加固,重砌桥墩,使其增高三尺,桥面扩增至六板;桥上建栏杆24柱,每柱雕塑狮子,形象逼真,工艺精致;桥东端立“旗杆夹”挂太平灯。桥长八丈,宽近二丈;全桥选料纯石,设计科学,建筑考究。桥为当年中秋前三日开工,岁末竣工。此桥处太平坊,故称太平桥。1984年,太平桥被拆除,改建单孔水泥拱形桥。饱经风霜的太平桥,昔时风光不再!
乐清民间操办喜事自古概择日选时,至今亦然。传说一徐姓人家女儿出嫁,时辰一到,男方花轿已到徐家。忽风雨大作,众亲无奈,混乱之际,一长辈提议不经姜公桥而改道文笔巷,大家认为可取,于是迎亲队伍出发。当花轿一近太平桥,立时风雨骤停,老天放晴。迎亲队伍便大张旗鼓,吹吹打打过了太平桥,入太平坊经太平巷,平安顺利迎至男方家中,两家无比喜悦。邑人甚奇,奇闻不胫而走,四乡皆晓。自那以后,邑人凡逢喜事,必经太平桥、太平坊、太平巷,以企求吉利亨通。
太平坊历经风雨侵蚀,至民国初,原址重建牌坊。坊东向北首墙角砌一“字纸炉”,历史上我邑臣民重视文化,认为有字废纸应化在此炉。民国初,乐清西乡三才子:前窑刘之屏(后迁居坝头)、翁垟洪鲁山、湖横郑子平,慕名同聚太平坊。由郑子平撰、书对联一副,镌刻在牌坊东柱两侧,对曰:喜事百年都过此;俗尘半点不飞来。文革中太平坊与字纸炉均遭毁,桥东的周氏祠堂石台门被村里拆除,改建成碾米工场,大樟树被无端砍伐。面目全非,惜也!
太平巷原为石头路面,中间铺上长石板,南侧有宽二尺的龙须沟。巷内院落错落有致,建筑风格高雅,布局合理,对县城老民居而言,此巷特具代表性。现今庭院已疲惫不堪,龙须沟改路面,巷道成了水泥路了。
而今,太平桥、太平坊、太平巷已失却历史面目,彼事彼景已不复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