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喧闹嘈杂的夫子庙,有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就是南京市中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建在著名的江南贡院的旧址上,将江南贡院一分为二。在住院大楼南面,还保留着明远楼等少量江南贡院的遗迹,住院大楼北面,则保留着一座小巧玲珑的飞虹桥。
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城的东南隅,东接桃叶渡,南抵秦淮河,西邻状元境,北对建康路,为古之“风水宝地”。据《南窗纪谈》所载:建康(南京)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由知府史正志创建,起初为县府学考试场所。占地不大,应考人数亦不多。若遇考生增多时,则借用僧寺举行考试。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举行。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于北京,但南京仍为留都。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场便越来越显得狭小。永乐皇帝便没收臣犯臣纪纲的府邸,又取怀来卫指挥陈彬家人陈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黄公永元祠、秦桧之子贝喜祠等改建“江南贡院”。后经明、清两代的不断扩建,至清光绪年间,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科举后,贡院即闲置无用。民国7年决定拆除贡院,开辟市场,只保留了明远楼、飞虹桥和明远楼东西少数号舍及明、清碑刻22方。后来江南贡院又一度成为民国时期南京市政府所在地,抗战期间此处又为汪伪政权所利用,成了汪伪行政院及最高行政法院。
飞虹桥是江南贡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本,在贡院帘门外,横有一条宽约十余米的清水池,池水将江南贡院拦腰分作两段,飞虹桥凌驾池上。飞虹桥宽6米,长约15米,单孔石桥,用青石筑成。由于地形的关系,飞虹桥的桥拱最高处并不在桥中间的位置。两侧的桥栏上,雕刻着高浮雕的,象征着“一路连科”、“青云直上”的吉祥纹饰,其构图之美、刻工之精令人称绝。飞虹桥在科举时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江南贡院内、外帘的分界点。为防止外帘官员(监考官员)与内帘官员(阅卷官员)相互勾结舞弊,贡院立有严格规定,考试期间任何人员不得逾越“飞虹桥”半步。正如至公堂内楹联所称“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
飞虹桥是江南贡院的“三宝”之一(其它两宝是明远楼与贡院碑刻)。飞虹桥是科举时考试和阅卷的分界点,成为古代科举防止作弊的惟一见证。很长一段时间,飞虹桥下的池塘干涸,桥身也半埋在泥土里,近年来,院方清理了桥下的干土,重新修复了一个小池塘,让古老的飞虹桥又凌驾在水面上。不过,尽管如此,飞虹桥还是被隔离在了贡院博物馆之外,如果将来有恢复江南贡院的历史面貌的规划,期望能把这重要的飞虹桥“还给”江南贡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