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江苏桥梁  苏州篇   
吴江区平望镇安民桥
〈〉〔〕[人行·单孔石拱桥]{}

吴江区平望镇安民桥
 
吴江区平望镇安民桥
 
吴江区平望镇安民桥
 
吴江区平望镇安民桥
 
吴江区平望镇安民桥
 
    俗名北渡桥,又名北大桥,在平望镇北,拱形单孔,东西走向,跨大运河这上。拱圈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全长36.7米,宽4.6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僧圆真初建。崇祯二年(1629)里人钮明达、孙谏臣重建。桥东堍有弥陀殿寺观,清顺治初,该寺曾于桥上建关帝阁,后圮。现桥安然如旧,亦为古迹之一。

  安民桥,拱形单孔,东西走向,全桥除武康石间壁和青石金刚墙外,其余由花岗石砌置,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成,券石上刻有信士捐银造桥、祈告家门昌盛、太平如意的图案。桥总长36.7米,宽4.6米,跨度9米,矢高8米,其矢跨比为1:1.125,在江南水乡是少见的陡拱桥,东、西侧石阶分别为32级和35级,桥两侧置有栏石,桥顶正中心桥面石系一块颇大的长方形武康石,上面刻着图案,但已分辨不清。该桥由当时的僧人圆真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崇祯二年(1629),里人钮明达、孙谏臣重建。以前,桥东堍有弥陀殿寺,清顺治初年该寺曾在桥上建了一座关帝阁,后圯。安民桥重建至今已历近400个春秋,但依旧巍然矗立着,一种名叫薜苈的蔓生木本植物攀满了整座桥梁,远远望去,犹如是一条苍龙横卧在碧波之上。
  安民桥,当地人呼为北渡桥、北大桥,这桥名是相对于它的南面还有一座石拱桥——南渡桥(南大桥)而叫的。南渡桥正名叫通安桥,一名赛安桥,也跨京杭大运河,三孔,该桥又名画眉桥,相传“桥初成,藏一石画眉于内,舟有画眉经其下者,辄无声,知者携笼从岸而过”。
  安民桥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东西两堍也有着古老的地名。西堍是铺基弄,明代时曾设急递铺于此,后来毁了,但其“基”尚在,故“铺基”之名流传了下来,再后来,这里开过哺坊,遂也谐音叫为哺鸡弄。东堍不远处是城濠里,这地名的由来与元末的张士诚有关。张士诚在扩地期间,曾在平望下塘修筑了一座土城,以作窥视嘉兴等地之用。土城周围三里,东为旱门,南、北、西三门水陆并通,后被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所破,其旧址被称为“城濠里”,一直沿袭了下来。

  俗称北渡桥、北大桥〔这桥名是相对于它的南面还有一座石拱桥南渡桥(南大桥)而叫的〕,位于吴江市平望镇北前街,跨古运河。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始建。明崇祯二年(1629),里人钮明达、孙谏臣重建。清顺治初年(1644)桥上建关帝阁,清乾隆五年(1740)其内增建文昌阁,清嘉庆十五年(1810)又重募建山门,后俱圮。其东西堍有着古老的地名。西堍是铺基弄,明代曾在此设急递铺,后废,但其“基”尚在,故“铺基”之名流传下来,后废基上开过哺坊,故以谐音称作哺鸡弄至今。东堍不远处是城濠里,这地名与张士诚有关。张士诚在扩地期间,曾在平望下塘修筑一座士城,以作窥视嘉兴等地之用。士城周围三里,东为旱门,南、北、西三门水陆并通,后被朱元璋手下大将常遇春所破,其旧址被称为“城濠里”一直沿袭下来。1986年7月1日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
  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36.7米,宽4.6米,矢高8米,跨径9米,其矢跨比为1:1.125,为江南水乡罕见的陡拱桥,利于船只通行。桥东、西两侧石阶分别为32级、35级。全桥除武康石间壁和青石金刚墙外,其余均由花岗石砌置。桥两侧置有栏石,桥顶正中心桥面石为一块颇大的长方形武康石,上面刻着图案,但已分辨不清。拱券采用纵横分节并列法砌置,券石上有信士捐银造桥、祈告家门昌盛、太平如意的图案。
 
     
    资源来源——  
            
     
上一座 ┇ 江苏桥梁 苏州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