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江苏桥梁  无锡篇   
江阴市临港街道万安桥
〈〉〔〕[]{}

江阴市临港街道万安桥
 
江阴市临港街道万安桥
 
江阴市临港街道万安桥
 
江阴市临港街道万安桥
 
江阴市临港街道万安桥
 
江阴市临港街道万安桥
 
江阴市临港街道万安桥
 
    夏港万安桥座落于夏港集镇老街东首夏港河上。万安桥俗名夏港桥,古名亦称延陵桥。
  夏港河旧名夏浦,相传为夏禹所凿。江阴县志记载:“夏港,祖传禹迹所经,故名。”明朝正德《江阴县志》云:“夏港旧名夏浦……,洪荒以来,禹迹所及,固巳有之,非若申蔡诸港智创而力为。”夏港历史悠久,在大禹来夏港之前就存在,大禹来夏港率众疏通,使夏港河成为江阴有史以来直至明朝的第一大河。现在的夏港河有新夏港河和老夏港河之分。老夏港河就是历史上的老河道,北起长江,向南流经夏港镇、葫桥、观山,东行至蔡泾入锡澄运河,全长约12公里。徐再思在《澄江旧话》“水道今昔观”一文中说:“我邑干河,在宋元时代,则以夏港河为最巨。夏港河在宋代是第一大水,跨夏港河之葫桥,共有环洞二十个,长数十丈,为全县各桥之冠。据此,可知夏港河较今黄田港宽阔几倍也。”古时夏港河南端西接锡澄运河,南接龙游河,龙游河接五泻堰,是古时浙西地区及苏南地区的重要入江河道。朝廷贡品、军粮、军队及各种商贸物资均从夏港河出入长江。尤其在元明二朝代,京杭大运河淤塞水浅时,更是朝廷的主要水上通道。“明正统元年(1463年)官史会议,浙江等处军民船只均由常州夏港、孟渎河出江,值河道浅涩,各船抢占挽越。应专委工部主事一人监视,令军民粮船务按顺序行进,抢先者惩治”(摘自《京杭大运河史》)。“弘治十七年(1504年)十二月工部覆各官会议:江南粮船由夏港、孟渎出江,二三百里方至瓜洲,风涛险恶……。”“万历元年(1573年),总河万恭议每年奔牛筑坝,两浙回空漕船可行由江阴夏港口,历青阳,出无锡之高桥,至苏、杭之捷径。”(摘自《京杭大运河史》)
  夏港为古延陵驿道必经之途,隋唐及远古就已架桥方便驿邮和行人。夏港何时开始有桥,现巳无从查考。夏港河大,河口靠近长口处宽阔,河口逞喇叭型,乃至涨潮时发生涌潮,水流湍急。又因河口堤岸为沙质土,易坍,难以架桥。根据明正德《江阴县志》记载,宋绍定二年,知县林庚将桥移建稍南五十步,未几年,又废,绍定五年知县高不俦、知军史窝之仍就旧址重建,长三十五丈。宋《江阴县志》说是建的石桥,后又倾圮。明永乐三年,当地居民徐道通(明正德《志》为徐道通,清光绪《志》为周道通)等人重建木桥,宽一丈五寸,长一十五丈,被潮汐冲激,又坍,直至明正德年间均以舟渡。明隆庆年间(1567~1752)建造三孔石拱桥,清顺治十四年(1657)缪宏倡导捐款易石,道光二十八年(1848)当地居民关凌云、朱显扬倡导捐款修茸,更换桥面石拦。夏港桥屡建屡毁,直至清顺治十四年新桥落成,为取吉利,愿桥万世安澜,将夏港桥易名为“万安桥”。现存的万安桥全长50.7米,中孔跨径12.8米,桥高7.6米,顶宽4.5米,共有石阶82级,。其中,东坡为38级,西坡为44级。
  现在的三孔万安桥,线型流畅,薄壁轻巧,如三跨飞虹凌空。主桥桥圈为宽狭不一的青石条石垒砌,无横枕条石,这在古代拱型石桥中极其少见,展示了建筑师高超的架桥水平。侧面石块亦不计尺寸大小,或平直对齐或乱砌,这是我们常见到的大型石拱桥中绝无仅有的。夏港万安桥为民间捐资建造。主拱条石上有十多幅莲花、云朵花纹,中间刻雕建桥捐款者的姓名和捐款数额。在桥东侧的一幅石刻上刻有‘钦差提学道张捐银俸响银佰两。’桥西侧的一幅石刻刻有‘夏浦绿××捐银伍拾两。’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上青石易风化,很多字都已模糊不清。还有的石条上百莲花云朵等花纹,但无字,可能是捐款者不愿扬名而未刻字。
  夏港万安桥是江阴仅存的古桥中最大的一座古桥,也是建筑风格中最特别的大型石拱桥,虽历经苍桑,风姿犹存,实为江阴桥梁中一绝。
 
     
    资源来源——  
            
     
上一座 ┇ 江苏桥梁 无锡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