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德桥位于青阳镇新安村,又名潘路塘桥。始建于明朝,清雍正六年(1728)重建。广德桥为单孔石拱桥,全长18米,净跨为6.7米,桥面宽3.4米,拱顶高程6.7米。广德桥用青石彻筑,间夹花岗岩,桥面有花岗岩石阶48级。有桥名“广德桥”,“大清雍正岁次戊申建造”石刻。
新安村原属桐岐镇,后与青阳并镇。桐岐所在地原为芙蓉湖一隅------马家湖,有湖田七千三百亩。北宋以后,历代官府在这里开堰设闸,断流促淤,初步治成农田。但这里地势仍低,稍遇大水就被淹没,连年灾荒,农民饱受灾馑之苦,官府坐失到手的粮食不能归仓。明宣德时巡抚周文襄(周忱1381~1453)塞湖为田,筑土为堤,挖沟开河,排水除渍。明宣德五年(1430),明宣宗因江南赋税积欠严重,想派遣一个有才力的重臣去任职。经大学士杨荣推荐,江西吉水人周忱以工部右侍郎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周忱上任后,深入民间,调研民情。知道江南税赋积欠乃是水灾所起,农民因灾而无粮可收。看到灾民生活十分艰难,满怀同情。写下两首《赈饥》诗。其一:“萧萧匹马过江干,满目饥民不可看。十里路埋千百冢,一家人哭两三般。犬衔骸骨形将朽,鸦啄骷髅血未干。寄语当朝诸宰辅,铁人闻着也心酸。”其二:“艰难百姓实堪悲,大小人民总受饥。五日不烧三日火,十家常闭九家篱。只鹅只换三升谷,斗米能求八岁儿。更有两般堪叹处,地无芳草树无皮。”周忱一边奉命赈灾,一边锐意兴利除弊,着手兴修吴中水利(苏嘉杭地区),治理芙蓉湖。经过周密调查,博览众书,采用北宋单锷《吴中水利书》主张,立足三吴全局,对芙蓉湖、马家湖实行通盘治理。首先在高淳修筑东坝,挡住上水,同时疏浚黄田港、吴淞江,以泄下流。于是湖中浅出陆续露出。周忱又以工代赈,发动农民筑堤开河,围圩成田。圩区终于田塍罗列,港叉纷错,桥坝层排,村落显现,每年亩产粮食“一钟”(640升)。
明正统元年(1436),周忱又命常州知府莫愚重建江阴黄田、蔡泾两闸。水闸分日启闭,调节水流。为防江潮挟带的泥沙壅塞运河,又造二艘双橹刷沙快船,尾绑铁扫帚,趁嘲落时河中棹船急行,使沙随潮去,有效地治理了泥沙沉积河床的弊病,节省了疏浚费用。此外,周忱还疏浚了吴淞江、五泻河等水道,为江南综合治水作出了贡献。周忱主持的改革,大大改善了江南的农田水利状况,发展了农业生产,保证了朝廷赋税收入,得到了朝廷嘉奖。他任巡抚9年后,朝廷把他的官位由工部右侍郎(正三品)升为工部尚书(正二品)。景泰三年(1452),周忱被迫辞官回乡,两个月后辞世,追溢文襄。有人咏诗赞道:“文襄抚吴廿一载,吾乡水利最心劳。两闸轮开铁扫帚,河工不费一丝毫。”《十七圩修堤志略》记述了周忱治潮经过,称周忱“开辟斯土其工德无竞,而衣食斯土其歌功德更无竞也。”周忱死后,江阴、阳湖、无锡三邑民众为纪念他整治芙蓉湖、马甲湖及兴利除弊、设仓防灾的功绩,分别在青阳、双庙、前洲、惠山、马迹山等地建造了周忱庙或周公祠。当地村民将所建桥梁名为“广德桥。”
2004年4月,广德桥被列为江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