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江西省南城县东门外盱江上,又名“留衣桥”。原为浮桥,后改建为石桥。为半圆形石拱桥,共14孔。江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桥原名“万寿桥”,始建于宋嘉佑五年(1060)。宋嘉定十三年(1220)毁。元至元十九年(1282)募建,改名为“太平桥”。明万历八年(1580)桥毁,明益藩捐金首倡重建,“往来称快”,改名“东郭虹桥”、“虹桥”(明罗汝芳《太平桥记》:“庚辰(万历八年)腊月桥北民舍灾,延及桥……事闻益藩潢南殿下,捐金首倡”)。清康熙《南城县志》卷1《形胜》:“东郭虹桥即太平桥,在郡东门外江之上……县东北五里乌龙潭”。
明嘉、万间,益府诸王对太平桥迭圯迭修,“厚帤藏以助”地方“佐驾太平之桥”,使得南城东江诸桥皆“朱家造就”。专家考证,此实为明益藩江东“洪门”茔山墓事而为。虹、红、洪声同韵通,太平桥一名“虹桥”,与天地会簿“红桥”、“洪桥”史谣义贯音通,揭示了南城“太平”桥与明益藩“洪门”墓事及天地会簿“洪桥一洪门”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史学百年之谜。
太平桥后屡毁屡修,清顺治二年(1645)、康熙元年(1662)迭毁于火。据清康熙《南城县志》卷1《津梁》:“太平桥在东川门外。旧为浮桥。宋嘉佑五年郡守丰有俊创立石桥……国朝顺治乙酉毁于火。丙申郡守刘公道著、邑令李公正蔚复建。康熙壬寅桥上市民失火悉烬无遗”。清同治二年(1863)全邑捐资修复,改名为“留衣桥”。至此,古桥还给后人留下一段佳话。
据光绪五年补版的《建昌府志》载:咸丰十年(1860)山东乐安人隋藏珠任建昌知府。他廉洁严厉,生活俭朴,外出不前呼后拥;对上级不送礼,对下级不收馈赠;禁止民间铺张浪费。他勤政爱民,亲自审理诉讼。又廉洁又有能力,郡民传诵他为“百年来所仅见也”。他在端正民风、敦促教化方面,也“美不胜书”。任职不到一年,政声卓著。离任的那一天,郡人拦道挽留。隋知府于是在太平桥解下衣裳给郡人留作纪念,太平桥遂改名“留衣桥”。
值得应幸的是,南城“太平”、“万年”二桥历经数百年岁月,仍“如(虫+东)饮河,二龙跃渊”,飞架旴江两岸,造福百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