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江西桥梁 上饶篇 |
余干县古埠镇古埠中桥 |
〈〉〔〕[]{} |
|
江西的古桥甚多,这与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有关,而古时水路是货物运输、经商往来的重要通道,留存众多古桥也就不足为怪。余干县信江河畔的古埠镇,早在宋代古埠河上就同时兴建了三座石桥,唯有古埠中桥保存至今。 古埠中桥位于古埠河中游 从余干县城往东走,不到十公里就来到古埠中桥的所在地——古埠镇。记者从古埠镇人民政府了解到,古埠镇地处信江河畔、鄱湖之滨,属余干、鄱阳、万年三县的交界区域,是余干县的“东大门”。 余干县县委宣传部卢新民介绍,古埠镇旧称“古路埠”、“古楼埠”,因交通发达和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得名,境内山林秀丽、水影映绕、白鹭飞舞,至今古埠仍有保存完好的“中桥”和古楼遗址。 古埠河是古埠镇的内河,它绕镇而过,而古埠中桥就位于古埠河中游,即通往镇上的古埠老街南端。古埠中桥不似其他古桥那么苍凉,桥上时有人行,河两边的房子都紧挨着桥头,聚集了颇多人气。中桥下的水面不宽,流水缓慢。 宋代同时建三桥,仅有中桥保存完好 古埠中桥的建立,与古时古埠镇的繁华有关。卢新民说,在宋代,古埠河边的古埠镇曾是一个烧制瓷器的地方,周边余干、鄱阳、万年、余江和乐平等地的商贾云集古埠镇做生意。虽然水路方便,但一河之隔,给当地老百姓和外地商人的交流也带来诸多不便。当时的古埠河两岸,分布了史、何、邵姓三个村庄。在三村乡绅的倡导下,村民决定在古埠河上兴建三座石桥。 据了解,乡绅的倡议得到了周边广大乡民和外来客商的响应,他们纷纷慷慨解囊,筹集到建设三座大桥的足够资金后,三村群众出工出力,于宋代嘉定六年(公元1213年)在古埠河上、中、下游兴建了“上桥”、“中桥”、“下桥”三座拱桥。 熟知古埠镇的余干人章洁告诉记者,民间还流传着为桥取名的故事,三桥建好后,周边村民争相为之命名,最后确定通过打桥墩桩,比力气定桥名的方案。各村选一个会打桩的大力士一口气把桥墩桩打下去,打得快者为胜方,由胜方命桥名。 开工典礼之日,各村的打桩能手齐聚,邵家、何家、史家三个村子的选手取得了各自的胜利。于是,邵家村把古埠河上游的桥定名为“庆云桥”,即现在的“上桥”;何家村把古埠河中游的桥定名为“中桥”,该村后来也改名为“中桥何家”;古埠河下游的桥则被史家村定名为“下桥”。 经过近800年风雨侵袭,古埠镇的三桥中只有中桥至今保存完好,下桥早已倒塌,连遗址都难寻;而上桥于1945年倒塌了一个桥拱,并在文革后重建。 共有三拱,全用麻石砌筑 据史料记载,上桥、中桥和下桥都为石质结构,三座石桥在靠近村庄的一头都修筑了一个宽丈余、长达三四十级、直通河内的石阶,以供洗衣担水之用。记者看到,至今上桥和中桥的石阶依旧存在。 古埠中桥成为了余干县现存最早、保存相对完好的石拱桥。中桥长约35米,宽大概为6米,高大致是6米,为三拱桥。卢新民说,中桥的桥身全部用麻石砌筑,没有用灰泥,几乎看不见缝隙,可见当时建桥的技术高超。 据余干县志记载,中桥曾于清雍正七年、乾隆十九年进行过修缮,至今桥身基本保存完好。记者不禁产生疑问,既然古埠河上三座石桥同时所建,为何唯独中桥得以保存完好?卢新民解释说,上、下两桥都用锅铁块塞缝,铁块锈蚀腐烂后,导致两桥倒塌,而中桥全以钢瓦塞缝,不易倒塌。 常有载重汽车通过,至今坚固如初 关于三座桥的建设,古埠流传一种说法,用锅铁块塞缝的上、下两桥是师父主建,铁块腐蚀后不顶用,最终倒塌,而全以钢瓦塞缝的中桥是徒弟主建,至今坚固如初,完好无损,因此诞生了“建三桥,二桥倒,师父没有徒弟好”的俗语。 民间俗语只是一种笑谈,而古埠中桥的坚固却有目共睹。省内很多古桥大都成为了各地的古迹景观,而古埠中桥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章洁告诉记者,三拱石桥其实很常见,但近800年过去了,古埠中桥仍然充当着公路桥的角色,现在还常有载重汽车通过,并无限载,但桥身却完好无损,可见其坚固。 然而,中桥上的石栏杆不复存在,桥头原有很大的青石板现在深埋在水泥路面下,桥上时有载重卡车经过,这些都让人不禁隐隐担心古桥的寿命。2005年3月,上饶市人民政府公布该桥为文物保护单位。 远远望去,古埠中桥的三拱与水中倒影组成三个完美的圆形。 |
||
上一座 ┇ 江西桥梁 上饶篇 ┇ 下一座 |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