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江西桥梁  宜春篇   
宜丰县同安乡逢渠桥
〈〉〔〕[石拱桥]{}

宜丰县同安乡逢渠桥
 
宜丰县同安乡逢渠桥
 
宜丰县同安乡逢渠桥
 
    1、逢渠桥位于江西省宜丰县同安乡洞山村的洞山百步岸以上300米处。该桥建于宋召五年(1098),系同安张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与其子裕禧用拾稻穗之积蓄捐资,为经念良价禅师于此悟道而建的。此后,当地的张雷两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雷四十三娘嫡玄孙官至左丞相,且在本族内无诉论,就有捐建洞山逢渠桥得福荫之说。该桥拱券以7个纵向单券并列组成,每券花岗石11块,77块矩形石排成7列,组成承重拱板,每列纵向与横向石疑皆相通。拱肩立有2个石雕武为护桥神。桥全长15米,桥面宽4.7米,桥拱净跨4.2米,拱矢高2.1米,属陡拱。桥面底部石拱上刻有建桥年月及捐建人、主建人名等。其“逢渠桥”三字,是当时县令钱鍪根据良价初来洞时,在此涉水相逢身影所作的《逢渠偈》而题写的。

  2、【逢渠桥】逢是相逢,渠是渠水,在古汉语中,“渠”是指“他”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桥名告诉我们,有人在这里遇见了别人。那么到底谁遇见谁呢?这就直接牵涉到曹洞宗及其创始人的来历。
  逢渠桥(该桥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年,1987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曹洞宗的开山祖师叫良价,浙江诸暨县人,姓俞,八岁出家,跟着师傅学佛念经。有一天,当念经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他就摸着自己的脸问师傅说:师傅,我明明有眼、有耳、有鼻、有嘴,怎么经书上说没有呢?他师傅大吃一惊,回答不出。后来,良价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云游四方,寻访名师,但始终得不到解答。公元859年,他路过洞山葛溪时,当年是没有这座桥的,就是桥下的这条小溪,在涉水渡溪时,看到自己右水中的影子,而大彻大悟:水中人的影子,不正是我的影子吗?而水中影子面貌模模糊糊,五官似有似无,又不完全像我。用这种同样的道理去领悟经书上的话,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从此,他领悟到了什么叫“无我忘我”。当时良价就很高兴地作了一首题为《逢渠偈》诗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于是,他就开始在洞山建寺传道,创立“五位君臣,偏正回互”的新禅说。“五位君臣”就是要求把事理摆在五种不同的位置去分析、理解,而其中又有主位(君)和次位(臣)的分别。良价在这里用五种不同的比喻来说明这种关系。“五位君臣”又称“五位功勋”,按良价弟子本寂的解释是:“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偏位即色界,有万物形。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舍事入理。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玄虚大道无著真宗。”简单一点说,就是学禅的人以事理合一的观点,认识到现实世界即是“佛”的境界。要成佛不必到处去寻觅成佛的秘诀,只要把生活中的事理看透即可。只要你保持人人都有的自身原有的佛性,不被五花八门的声色所污染,你也不污染这个自身所处的“色界“,那么你就终有一天会觉悟,会成佛成祖的。
  这座桥是当地的一位名叫雷四十三娘的寡妇,为纪念良价禅师“逢渠悟道”,也为了求佛家保佑她的儿子,从多年前就开始捡田里的稻穗筹款准备建的,然而她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在七十七岁那年,雷四十三娘就病故了。儿子张裕禧又继承母亲的遗志,继续募款筹钱,终于在北宋绍圣五年(1098)建成了这桥,距今已有900多年了。桥拱是用七十七块扇形石头砌成,77块石头的用意主要是纪念他母亲的寿年。这座桥采用纵向单券并列砌圈法,造型精美,风格独特,很有研究价值,桥下面的顶部石头上刻的“绍圣戊寅岁●同安张仲舒妻雷四十三娘●男裕禧●舍次桥●主持沙门梵言句●慧耸题”字至今清晰可见。桥的左右两侧雕有两尊石雕武士,一位持开山斧,另一位持劈山剑,人们也把这两位石雕武士称为护桥神,有了这两位护桥神任何灾害和洪水都不能把这座桥冲垮。这座桥上原建有木头结构的桥亭,因年久失修而垮塌,现在的这个桥亭是由香港豪德集团王再兴老板捐资所建。据考证,这座桥是江西省至今保存完好的三座北宋古桥之一,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源来源——  
          http://www.jxyf.gov.cn/News/LYGG/JDTJ/YF_201441526271.html  
     
上一座 ┇ 江西桥梁 宜春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