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安徽桥梁 芜湖篇 |
南陵县三里镇三元桥 |
〈〉〔〕[]{} |
|
三元桥由当年的玉堂(现吕山村土塘自然村)徐姓人士所建。 经笔者调查考证,三元桥由玉堂徐氏三延公(迁入土塘徐氏第三世孙)兴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桥身拱形条石上,字迹依然清晰可读)。古桥所处位置系当时徐姓人士聚集地——土塘自然村的东大门。该桥位于现在的南陵县三里镇吕山村凉亭自然村附近,因年久失修,现已闲置停用,其傍建有水泥板桥供人畜通行和车辆行驶。据当地老人回忆,上世纪中叶的时候,三元桥依然富丽堂皇、气势辉宏。那时的三元桥,远远望去,桥身单拱似月,山、水、桥相映成趣;走近细看,桥体秀绢匀称,楼、石、栏精雕细凿。如今的三元桥,已显得十分的破落,除去这优美的传说外,更多的则是展示出了历史的沧桑。有关部门真该立项保护了。 关于三元桥,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康乾盛世时期,南陵县三里镇境内的吕山头上佛教香火旺盛,那时的山顶上建有寺庙好几座,僧侣近百人,后因少数恶僧违反戒规而败落。由于芜青驿道从山脚下经过,因而吕山曾经成为东南一带前往九华山烧香拜佛的前站。本地居民更是诚悦信奉,诸如企求风调雨顺、盼望平安幸福、希望子孙勤学苦读、谋求功名利禄等。每每事随心盼,许诺者总会倾囊还愿,“三元桥”便是众多还愿古迹中难得保留下来的一座石拱桥。 相传在乾隆初年,泾县云岭汀潭附近的小岭(汀潭通往泾县城的一处关隘)脚下,有一个叫小曹村的村庄,在那里居住着近百户曹姓人士。其中有一户,父亲因病早逝,母子四人仅靠几亩山地相依为命。 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这样的人家因为没有男劳力,却是靠着山而没有“靠山”的。女主人除去种好几亩山地外,只得凭借帮人做些针线活来维持全家生计。不过这位母亲非常注重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尽管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仍然坚持从牙缝中省下钱请来私塾先生,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孩子稍大后还安排他们帮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活。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三个孩子正是在这样的家境中,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心理意志得到了艰苦的磨练,思想品德受到了良好的熏陶,人人心胸远大、志趣高尚,个个立志长大后报效国家、报恩母亲。 那年科举考试开考前,这位母亲带着三个儿子前往吕山头烧香拜佛。她们从小曹村经汀潭过合乐桥再转过顾家村的团山后,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这条小河发源于冷水冲,河水不是很深,河面也不是很宽阔,然而流水却是十分的冰冷剌骨,因为它是冷水冲的冷浸水汇集而成的。 河上没有桥,要想过河必须赤脚趟水而行。这位母亲一边带着孩子们赤脚过河一边想,每天从这里过河的人很多,要是能够在此修建一座小桥,那该是多么好的一件善事呀。刚好今天要去吕山头上香拜佛,我要带着儿子们在佛主面前许个愿,只要有一个儿子能够在乡试中中榜,我们一定在此建桥还愿。这也是激励孩子们勤奋上进的极好方法。 也许是上苍念及人们趟水过河的艰难,也许是佛主的善心施放,其实应该归功于曹氏一家人的勤劳、善良、刻苦和奋发拼搏。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事随人愿,三个儿子先后有人摘取了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和殿试的“状元”三顶桂冠,而且个个都得到朝庭重用。 随着家境的日渐富裕,在母亲六十大寿的那一年,三个儿子联袂捐资建桥,并以此作为寿礼送给母亲,母亲为桥取名“三元桥”,寓含“三元及第”之意。 本文配图刊发于2009年6月22日《皖江晚报》有删节。 |
||
上一座 ┇ 安徽桥梁 芜湖篇 ┇ 下一座 |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