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河口万寿桥俗称小万寿桥,呈东、西走向,位于台江新港河上。此处原为万寿乡的一个渡口,俗称“河口渡”,横跨新港河东、西两岸,东通福州郊区前屿、后屿和鼓山等十三乡,西连台江一带,现东达六一路,西接五一路。古时候,这里靠小船往返,渡船费归附近万寿乡俞家所有。由于渡口狭窄、船小,竞渡者众,时有发生覆船事件。清康熙七年(1668年)五月,鼓山僧人成源募捐白银两千余两,里人柯应寀又出资赞助,共同建造石桥,翌年12月竣工,前后历时一年多。
为了对抱病造桥的成源和尚表示祝福,人们便把此桥取名为万寿桥。桥东曾建有阿育王石塔,祀河神,现已毁。桥西建万寿庵,原祀观音,并立有康熙九年(1670年)鼓山住持道霈写的《河口万寿桥记》碑,记述建桥始末和捐资人姓名,中刻“靖南王耿”(即清初三藩之一的耿精忠)字样,现此碑已移往于山碑廊。庵内还留有康熙七年(1668年)造的一口大石槽,外刻“万寿庵”三个大字。
河口万寿桥全长七十六点六米,宽二点六米余,平梁石桥,花岗岩桥墩,河中立两墩,墩高七点三米,呈船状,以减轻长年急流冲击,分水三道。桥栏每侧建有十二根石望柱、十一块石栏板,东、西两头石望柱上各雕刻有一对石狮。桥面平铺十二条石梁,每条石梁长约二十几米,桥两端皆有石阶,当中一孔桥面高出两边三十多厘米,建有石阶,以便通行船只。桥下作为福州内港,历史上曾经是琉球等诸藩属国贡船集中泊地,古时琉球王国使臣的贡船,必先停泊“河口渡”而后登陆,住入附近的“琉球馆”。桥附近有许多相应的古建筑,如河口天后宫和著名的柔远驿(俗称琉球馆)等,是福州海外交通史的重要遗迹,从中可以看出数百年前河口万寿桥附近河面千帆竞发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繁华场面。
1983年,河口万寿桥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