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广东桥梁  佛山篇   
顺德区龙江镇见龙桥
〈〉〔〕[]{}

顺德区龙江镇见龙桥
 
顺德区龙江镇见龙桥
 
顺德区龙江镇见龙桥
 
    建于明代、位于顺德区龙江镇左滩村甘竹河边的见龙桥,就是人们春游的好去处。这里依山傍水,时而还能听到起浪后水拍打石桥的响声,似乎在传颂见龙桥那些传说。
  传说
  一说关乎明朝太子
  一说乾隆赐字“见龙”
  龙江镇左滩村以胡姓为主,坐在胡氏宗祠门口聊天的老人,总会不厌其烦地把祠堂对面那座见龙桥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给孩子们听,而他们所传颂的典故也是从长辈那里听来的。如今,左滩小学不少学生写作文,也会引用几句关于见龙桥的讲述。
  见龙桥始建于明代,400年来一直为居住在左滩村的人们提供着生活便利。在老人们的传说中,这座桥的名称来历是这样的:明末年间,为躲避清兵追杀,时任太子太保的顺德第一状元黄士俊,带着明朝末代太子——崇祯皇帝的儿子朱慈烺一路逃命,回到自己的家乡甘竹滩。当他们所搭乘的船只,行经左滩这座石桥附近时,狂风大作,江面掀起的巨浪将船掀翻,可怜的太子溺亡。此后,当地人为纪念明太子,将石桥改名为见龙桥。
  但也有左滩村对面右滩村的老人说,相传是乾隆一子在皇位相争中受人诬陷在西江跳江,最后在左滩村的石桥下发现其尸体,乾隆于是赐字“见龙”。
  现状
  两村隔江相望
  拐点是见龙桥
  见龙桥水域是西江在江门鹤山和佛山南海、顺德三地的交界处,还出现了一个小拐点———其中一条支流直穿入顺德的杏坛、龙江方向,与见龙桥擦肩而过,这条支流也成了龙江镇左滩村和杏坛镇右滩村天然的分界线,隔江相望的拐点处却是见龙桥。
  记者在一座岭南特色水闸下看到,见龙桥是一座用石头搭建起来的拱桥,约20米长,有5米宽;桥头两侧有2座独立门房,门房对着宽阔的江门,桥的朝东方向被一户人家的墙壁堵了去路,而桥底水道直通左滩村的胡氏宗祠附近;桥头两侧均有15米左右长的石阶,直通江水,坐船可在10多分钟内达到南海九江大桥码头。
  桥面上长满杂草、摆放着渔网,不过也有少数石块颜色与其它古老、经过雨水冲洗的石块不同,还刻着2001年重修的字眼。原来,在12年前,有文物保护人士自发掏钱对见龙桥组织过一次修缮,对桥上缺损的石块进行了填补。随后,龙江镇政府投资对见龙桥四周的水道、河岸进行大范围的修缮,以确保古桥的安全。
  见证
  造就商业与历史文化名镇
  “见龙桥地处三江交汇之处,此处商船云集,滩墟繁盛。从顺德而出的商船从甘竹滩驶向珠江出海口,开始一段黄金般的海上丝绸之路。从明朝中叶起,甘竹滩口一江两岸繁荣的左滩、右滩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成功的商人。”龙江历史文化研究会负责人说,自唐代以来,龙江就是“四方商贾云集之地”,北宋有著名的“桑园围”,明清时期的丝织品畅销海内外,上世纪初出现的机器缫丝厂,更使其成为全国出口蚕丝的重要基地之一,见龙桥就是出口商人出行必经之桥。“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来”、“滩石奇耸,声如雷霆,江水、海潮互为吞吐,邑之巨观”等经典文字,都是那时国内文豪们对见龙桥的速写。
  “见龙桥横跨左滩闸头,由5块长10多米的花岗岩石板建成,桥拱由冬瓜石砌筑,桥两端均有八级石阶,两侧桥头有石砌大埠头供甘竹溪渔民及左滩村民生产、生活使用,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研究价值。”这名负责人说,见龙桥旁边这个石梯以前是一个埠头,来往很多商船,“见龙桥也是顺德保存最为完好的石拱桥。
  “我们要把见龙桥打造成人文旅游景点。”龙江镇宣传文体办负责人介绍,明清两代的龙江先后出过翰林进士68人、武状元数人,同时涌现出“岭南四大家”之一的张锦芳、“竹本画派”创始人彭睿薰、被誉为粤剧伶王的“薛派”创始人薛觉先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龙江就要把古桥、古建筑与文人结合起来进行挖掘、包装,为龙江镇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打造硬实力。”
  文/图珠江时报记者/王茂浪
 
     
    资源来源——  
          http://www.shunbian.net/History/mingsheng/qiao/201309/History_64426.html  
     
上一座 ┇ 广东桥梁 佛山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