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广东桥梁 惠州篇 |
惠州市东新桥 |
〈〉〔〕[]{} |
|
1、2006年12月1日上午,有着九百年历史的广东省惠州市东新桥重建后再次通车,再展当年的新姿。据了解,该桥在一O九六年六月曾有大文豪苏东坡筹集资金建设,九百年来历经沧桑,几经兴波。该桥建设后,比旧桥宽一倍,双向四车道,车流高峰每小时可通过七千二百辆。该桥通车后,可以繁荣惠州东江两岸民营的经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东新桥概述 从前惠州府县两城(即桥东桥西)靠一座浮桥连接起来。浮桥就是用若干只船以铁链串起横江而过,两头固定在江之两岸,上铺木板,行人行走其上。浮桥中部用一活动的吊板,留开一个闸口,每天定时把吊板吊起开闸让过往船只通过。浮桥随江面水位升降。苏轼寓惠有诗:“群鲸贯铁索,背负横空霓。”形象地展现出雨后江上浮桥的奇观。 东新桥相关史载 东江南面有条支流,叫西(枝)江。该江流入东江的河口处,以西是惠州府城,以东是归善县城。这府、县两城,隔江相望,“有桥,多废坏”(《两桥诗·引》),百姓只得靠小船过江,十分不便,且非常艰险,“不知百年来,几人陨沙泥”(《两桥诗·东新桥》)。 苏东坡到惠州不久,便开始为筹建西(枝)江大桥奔走。一方面动员程正辅出面筹集资金,如致书正辅说,修桥需钱“八九百千”(按:千,指千钱,即一贯),“若减省,即做不成,纵成,(也)不坚久”。今“犹少四五百千”,“于法当提(点刑狱司)、转(运使使司)分认”。 一方面集思广益,拟定切实可行的建桥方案。最后,采纳罗浮山道士邓守安的建议,并由邓道士主持其事。于是在西(支)江上,用40艘船连 成20舫,上铺桥板,“铁锁石碇,随水涨落,榜曰东新桥”(《两桥诗.引》)。从此两岸往来,安全便利:“岂知涛澜上,安若堂与闺。往来无晨夜,醉病休扶携。”(《两桥诗·东新桥》) 东新桥在绍圣三年(1096)六月建成。竣工之日,惠州百姓欢欣雀跃,扶老携幼前来庆贺:“一桥何足云,欢传广东西。父老有不识,喜笑争攀跻。”(《两桥诗·东新桥》) 东新桥是近千年前的宋代由苏东坡倡议并捐建的,开始是木船架板的铁索浮桥;清末北移300米重建;1938年建成钢筋混凝土悬臂挂梁式桥。 同年被日军炸断;1943年修复;1951年再修加固;1973年加固扩宽桥面。其间没有改过名,都叫东新桥。 由于东新桥自上世纪50年代加固后再没大规模维修过,该桥因年代日久,引桥桥墩局部已开裂,露出了部分钢筋,桥的上部结构也有部分钢筋露出。再加上原设计承重能力及通车能力都远远满足不了现在的发展需要,拆除重建就迫在眉睫了。有关部门设计出了第一种方案,即为了纪念东新桥在惠州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意义,使之成为文物遗迹,不拆东新桥改作人行桥,而在其下游数十米处新建一条“合江桥”,既可在东江和西枝江交汇处起到沟通桥东和桥西两段滨江路的作用,又借历史上原有的合江楼的含意作桥名,更有两条相距仅几十米远的桥相合之意,相关施工设计图都冠以了“合江桥”名。 但是,最后有关部门在征求意见时,许多人提出两桥毕竟距离太近,建成后反而可能造成新的交通“瓶颈”,保留旧桥建新桥没有太大的价值,且东新桥之名蕴含历史意义,于是2004年惠州市正式决定将东新桥拆除,在原址重建新桥。2004年7月15日,惠州市规划建设委员会2004年第四次会议讨论决定,并致惠州市道路桥梁设计院“关于‘合江桥’设计变更和更名的函”,称东新桥可以拆除后重建,同时将施工设计方案的桥名由“合江桥”更名为东新桥。 东新桥大事记 1936年惠州动工建钢筋水泥的东新桥,以改变浮桥的不便。1938年东新桥竣工,通行了半年。惠州伦陷,当日寇退出惠州时把桥炸毁。 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断桥的残存基础上用木搭桥,桥面上有三个木金字架结构,以增强桥面的承受力,维持府县两城的交通。 解放后,1951年开始动工重修东新桥,为解决府县两城的交通,浮桥又在中山南路码头至对岸晒布场的江面上重新出现。 1953年东新桥完工通行。在这几年间要往来两边办事的人必须算好时间,否则浮桥开闸时就得等到船过完了桥方可通行。自从东新桥建好后,浮桥再也没有出现,永远消失在惠州发展的历史长河之中。 2006.12.2 惠州东新桥落成通车 |
||
上一座 ┇ 广东桥梁 惠州篇 ┇ 下一座 |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