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桥位于323国道通过的重镇韶关市区,旧称南门桥,横跨北江上流浈江水,是市区中心连结京广铁路曲江站及韶关市东出通往江西、福建、广州必经的桥梁。1932年设立韶关市南门河桥建筑委员会主办其事。1932年请著名工程师麦蕴瑜负责设计,是当时省内跨径最大(跨径80英尺,折合24.40米)结构最新颖的钢筋混凝土悬臂梁大桥,全桥共26孔(主桥11孔、引桥15孔),全长359.2米。主桥跨径中部9孔24.40米,主桥边跨各18.30米(60英尺),均为三梁式悬梁加上挂梁。引桥(韶市岸)15跨为钢筋混凝土板桥,跨径4—5米不等,引桥纵坡5%—6%,引桥迁就城市马路,设有平曲线弯桥。桥面宽6.1米(20英尺),其中行车道3.66米(12英尺),两边行道各1.22米(即4英尺)。当时设计用英美规范标准,计算方法按英制,荷载标准H—15(15英吨车一辆),车的周围均布荷载每平方英尺100磅计算。
下部构造:主桥10个墩身均为混凝土重力式墩,基础结构靠东(火车站)6个墩用沉井基础,靠西(市区)4个墩是打桩基础,桥台是重力式混凝土捣筑,引桥墩因跨径小,为轻型排架墩结构。资金主要从粤汉铁路广韶段货运费中附加一成作为建桥工程费。1933年投标,孙南记建筑公司以42.8万元中标承包,经两年施工,于1934年建成。
1944年前后,遭到日本侵略军飞机轰炸,破坏主桥近韶市5跨梁和4个墩,恢复码头、汽划、渡车船维持汽车交通。1948年,交通部第三区公路工程管理局,得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分配复路工款和物资,利用一批贝雷装配式军用钢梁,将桥墩按原式修复混凝土墩,上架设钢梁与原未毁的钢筋混凝土桥面相接通车,只能单车道通过,限载汽—6级。临近韶关市解放,国民党军队败退,准备**大桥,已在桥墩多处凿洞,由于解放军及时赶到,大桥幸得保存。1958年拆去钢梁恢复钢筋混凝土悬臂梁结构,将旧梁全部采用加筋包大梁体,扩宽桥面,将行人道悬臂外伸增宽行车道,新旧外形大致相同协调一致,现在还可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