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广东桥梁 汕尾篇 |
陆河县内洞大桥 |
〈〉〔〕[]{} |
|
陆河县内洞大桥建于1975年冬,全长224米,其中正桥149米,假桥(引桥)75米,是一座大型的石拱桥。它位于陆河县城河田镇西北边,横跨在陆河人民母亲河——螺河上面。它原名“河田大桥”。 建桥前,在现大桥下游3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座“之字形”的木板桥。木板是单块的,长约4米左右,宽50厘米左右;共约有10块木板。桥墩是用树桩做的。在两条木桩之间拴着一条横梁架木板。桥的东端有一个大沙坝。这座桥肩负着原河田公社内洞、圳口、共联诸村和上护公社、南万公社部分群众以及桥东片众多群众通行的重任。如果遇到下大雨,螺河水暴涨,桥板就会被管理员收起。若未及时收起,则会被大水冲走。此时,很多在河田投圩的群众回不去了,内洞大队就用一只渡船运载群众过河。若河水太大,渡船撑不了只能停运,想回家的人只好望河兴叹。平时,由于桥板小,很多人走在桥上吓得发抖不敢前行;有些人挑着货物被一阵大风吹落桥下,东西损坏,人成了落汤鸡,有时还会发生生命危险。 由于过桥难、过河难。河西片的群众要求在这里造大型桥梁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一严峻问题已经摆在河田公社党委和革委会面前。1975年冬,河田公社决定建设内洞大桥,派公社副书记房真查主抓。大桥的设计结构是石拱桥。 建此大桥的石料全部来自河北大队石禾町村,由当时的农建队打石连开采,先用手扶拖拉机或“鸡公车”一车运五六百斤石头到村前,再用大货车转运到建桥工地。 建桥时要先“清基”,即要挖至河床下面的硬底。当时,建桥除了抽水机和电灯是现代化的设备外,其余的都是靠比较原始的工具土法上马、人工操作。建桥墩时,工人先把河水引向一边,用沙包在四周围住,把里面的水用抽水机抽干进行清基。水涨时再抽,边抽边干。工人们冒着刺骨的寒风,日以继夜地干,辛苦的程度可想而知。第一个桥墩做好了再做第二个,逐个进行。 桥墩建好后就进行拱石。即在每两个桥墩之间用石料拱起来。工人们以两个桥墩之间为直径画一个圆,周围用“鲁枝”围起来,里面填沙,堆出一个砂堆做拱石的底垫。公社把填砂的任务摊派到各个大队、机关、学校和农建队。大家用畚箕挑砂往那里填。建桥指挥部安排大家错开时间到这里挑砂劳动。早上、上下午和晚上都有很多人到这里义务挑砂。真可谓是搞人海战术。大家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一担一担地填砂;有些学生还进行比赛,有时还发起冲锋。人多力量大,砂堆越挑越高,最后成了一座小山丘。师傅们还要对砂堆夯实后再进行拱石。这个拱拱好后再做另一个,每个做法一样。 建桥的工期延续到1976年下半年。笔者当时在社办企业一某工厂当财务,也参加了建桥的劳动,目睹了这种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整座大桥有五个大拱,每个桥墩上面各有三个小拱,中间大两边小。远远望去好像三个小拱门。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为了节省建桥资金,除了这几个大拱以外,桥的东段河床采用填土做假桥的做法。桥拱拱好后就在其上面用石料和水泥砌平。在桥面上用钢筋和水泥淋上栏杆,保证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内洞大桥的设计仿照隋朝李春赵州桥的构造。这种大桥的构造优点是:能减少大桥的重量、洪水涨时可从这些小孔流过,减少洪水对大桥的冲击力,保护大桥的安全;可节省材料和资金;造型美观。这是陆丰县造桥史上一个质的飞跃。 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即1976年下半年,大桥终于建成通车,一举解决了该地区螺河两岸人民过桥难问题。人们过河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渡船“光荣退休”,百姓发大水靠坐渡船过河终成历史。这是人们梦寝以求的大喜事。大家欢天喜地,载歌载舞地庆祝。建桥的资金政府出一部分,其余部分靠集体免费派工、派钱。有人说,这座大桥是靠河田人民的番薯米建起来的。 内洞大桥是当时陆丰县(当时,陆河受陆丰管辖)西北区最长且质量最好的大桥。 近几年来,由于车辆的增多,人们流动频率的加快,内洞大桥在适应这些现代化要求方面显得“力不从心”。于是,陆河县政府在2009年对该大桥进行扩宽重修。桥的两旁用角铁钢筋电焊伸出1.5米左右,并垫高30厘米浇上水泥做人行道,并在主桥的两边安装上花岗岩石的栏杆,还安上好几个豪华罩灯。晚上,这里灯光金碧辉煌,美丽极了。大桥经过扩宽整修,大大缓解了车辆过桥拥挤的压力,确保行人的安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现在,大桥下面两旁已建起了防洪堤和筑有硬底化的公路,并安上栏杆和豪华的地路灯。大桥的东面的河田粮管所和酱油厂已经拆掉,润达花园正在这里建起。一条大街道把内洞桥和人民北路紧密相连,大大地改善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充分挖掘内洞桥的潜力,为民造福。 内洞大桥已近有40年的历史,经历过了多次洪水和台风的严峻考验,安全无恙。这充分说明它的质量是可靠的。我相信陆河人民一定能把它保护好,希望它能与赵州桥媲美。 |
||
上一座 ┇ 广东桥梁 汕尾篇 ┇ 下一座 |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