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阳大西门外的饮马大桥,是绵阳第一座彩虹桥,该桥是1994年7月1日,在原西河桥的原址上建成通车的。笔者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今,亲身见证了饮马大桥的变迁。
解放前绵阳就有“水围城”、“巴字水”之称,老百姓都习惯称呼县城周围的江河叫东河、南河、西河、北河。解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才把绵阳城区周围的三条河流(涪江、安昌江、芙蓉溪)明确称为“三江”。而1949年12月21日绵阳解放前,涪江没有桥,通往川陕公路的北河渡口处,有2艘木制平板大船载汽车、马车、板车等车辆过河;另有2艘大木船专载行人。安昌江只有一座石桥名叫西河桥(俗称矮子桥、浸水桥、大浮桥;另有一座小浮桥在西河桥西头,此桥位于今小浮桥街纺织大厦门前与饮马大桥引桥并排。
西河桥始建于1940年,桥身低矮,高约2.5米,桥长60米,桥宽4米,共有12个桥洞,桥东头道路狭窄,坡高,桥西头低矮弯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绵阳县西郊11个乡(镇)和十余家单位企业以及三台、盐亭、中江及遂宁、南充、重庆方向的车辆和过往行人都要从此桥通过,人车混流。遇上赶场天过桥人多拥挤,存在交通隐患,每隔几天就有一次交通事故发生。若遇汛期到来,安昌江洪水猛涨,将本来就低矮的西河桥浸过桥面。据统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年汛期群众踩水过桥有20多人掉下河。1993年7月16日,安昌江洪水凶猛而下,冲垮了西河桥,有一桥墩冲走几米远,3个桥洞垮塌,迫使各种车辆和行人绕道进城。
1992年9月28日,市政府在原址新建一座大桥,耗资1500万元,经过1年多时间建成。相传三国时代,刘备、刘璋在“富乐山”“涪城会”,张飞驻军御营坝,过西河渡口待渡时,在此饮马,故为饮马渡。大桥建成后,此桥即命名为饮马大桥。由于江油双马水泥厂捐资150万元建桥,一度时间曾命名双马大桥。
饮马大桥是绵阳第一座彩虹桥。此桥结构新颖,主拱跨度达200米,色彩与线条明快,美丽壮观,远观状如长虹卧波,成为绵阳城区一大景观。桥全长622米,其中引桥道长236米,两侧26根钢绳悬吊主桥。桥身两侧直立5朵梅花路灯16盏,钓鱼式弯杆型路灯18盏,桥护栏探照灯12盏,桥腰外绕桥身安装有霓虹灯。
饮马大桥东头紧连南河路,和涪城路交会,桥西头与长虹大道南段相连,大桥直对石塘路,紧接绵吴公路通往中江。它也是涪城区南郊、西郊居民进城最捷径的路线。十多年来,安昌江洪水顺利平稳地向涪江流去,昔日西河桥因洪水而事故频发的状况已成为历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