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绵广高速公路桥下方不远处的潼江边有古桥旧址、清代方碑。
一路走过黄家大院、潼江拐弯处,沿着农田向高速公路桥直行约200米,是“桂林桥”旧址所在,此桥原名“永济”,是石桥,始建于明代,后毁于水患,清光绪二十五年重修。方碑是重修时所立,矗立于一座极精巧的碑亭内,碑亭实在太过纤小,若非仔细观看,观者都会将其与碑视为一体。此碑可观之处,恰在于这碑亭,亭柱四面均镌刻有对联,文意隽永,亭脚下有雕花小栏,其中一面的荷花、螃蟹,栩栩如生。
潼江两岸条石垒就的桥基、江水中仆倒的石板,清晰可辨,从残存的桥石的规模,依稀可见昔日桥之大、更可遥想古时潼江的浩淼。正是为了祛除水患,桥头曾建有三楼一殿的“锁水寺”,可惜今已不存。民国十六年,本地孀居的邓桂贞女士倡议以铁索重建,遂改名“桂林桥”。桥址附近有石碑四道,永济桥方碑、桂林桥桥名碑及捐资功德碑,还有一块红军碑——真是无心插柳,这红军碑,却是此行最大的发现。
拨开红军碑前的杂草,碑文系红四方面军卅军书就:“打到自流井去,收回卖国贼蒋介石抵押给帝国主义的盐场。”这碑的价值,实在是在非同小可!从字面而言,它的文字感染力高于其他很多红军碑——相比其他多数碑文的浅俗直白甚至文辞不通,这道碑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可以猜想出自真正喝过墨水的红军政工干部;从历史背景而言,红一、四方面军在川西会师,其后爆发了“南下”、“北上”之争,斗争之尖锐,两大红军主力几至兵戎相见,亏得徐帅一句“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这才分道扬镳。“打到自流井”去,正是四方面军“南下”的鼓动性口号,“南下”的最终代价是数万将士风流云散。石碑肃然,堪称无声的教材。川北各地多有红军碑存世,类似这块“南下”石碑的却不多见,后人认识不到它的价值,任其荒厝,令人不胜唏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