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四川桥梁  自贡篇   
自贡市解放桥
〈〉〔洋灰桥、关外大桥、盐井河大桥〕

自贡市解放桥
 
自贡市解放桥
 
自贡市解放桥
 
自贡市解放桥
 
自贡市解放桥
 
    解放桥原先命名是井盐桥,也叫釜溪桥,而老百姓俗呼为“洋灰桥”。洋灰在旧时指的是水泥,这座钢筋水泥桥在自贡在川南当时可数第一,在人们心目俨然是座洋大桥。1949 年12 月,自贡和平解放,解放军首先踏上这座大桥进人市区,于是它便被人们呼为解放桥。解放桥横跨釜溪河上,北接市区交通路连通内乐公路,南接东兴寺街衔接川云中路,是自贡通往川南各市县和云南的主要通道。春夏季节,漫步桥上,河岸的绮丽风光映人眼帘,自有一番青山绿水的风情。南面的簸米山,北面的龙峰山,两山之间的釜溪河道,清代时叫夹子口。在夹子口上口,光绪年间的自流井盐商,为了拦水之财气不外溢,在那里修筑一座镇江王爷庙。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使自流井的盐巴运出去,却在夹子口下口建了这座洋灰桥。有了这座桥,便把夹子口北面的井内路和南面的井邓路连成一气,这对当年的盐业增产加运无疑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1938 年,当时的川康盐务管理局决定修建釜溪桥。开始,委派擅长桥梁的总工程师朱宝岑和郑厚平、赵风田等人进行勘察设计。赵是北洋工学院道路系毕业的,对路桥选址上颇费一番心思。初选址在夹子口正下口处水涯居,挖基时浮土很厚。难到硬底,后选址在今响水洞河段,两次开挖便找到硬底,于是宜布正式开工。经多方面的考虑,将建成的是一座石砌桥墩桥台钢筋混凝土梁式桥,说它新其实新旧结合,说它洋其实土洋结合。可见设计者们因势利导的艰辛。桥梁所敷钢筋、水泥,全靠从外地运来,建桥的工匠技术不熟练,偌大个桥梁工地无吊装机器,全凭肩挑人扛。经过一年半的紧张施工,于1940 年7月31 日竣工建成。这座桥全长75 米,高16.5 米,桥面宽6.5 米,共5 孔,单孔跨度为13.6 米,可承受力10 吨。整个施工费用法币22 万7 千多元,大桥建成后,因当时釜溪河仍习呼盐井河,故取名“井盐桥”,并由时任川康盐务管理局局长曾仰丰先生题碑。还撰有简介,镌刻在桥头石板上。大桥建成后,运输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当时自流井东场年产食盐370 万担(约18 万多吨),其中销于指定地点的引盐占70%,约260 万担(12 万多吨),大部分引盐的短途运输均改用大板车、烧木炭汽车通过此桥,南来北往。这对抢运引盐供应湖湘等地和战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桥的建成,许多工程技术人员的功劳不可埋没。此桥的决策人,当时盐务局之廖秋杰、曾仰丰等先生的功劳也不可没。在当时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的贫乏景况下,下此决心是要有勇气的。廖秋杰因故离开自流井,曾仰丰接替后将此桥付请实施,直至建成,从某个侧面可见诸先生抗日爱国之情结的。廖先生未去台湾,解放后曾任政务院财政部参事,1966 年去世。曾先生去了台湾,在台升任“盐务总局”局长,1990 年自贡举行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时,曾先生原打算回大陆参加,并在感情弥深的自流井留连数日,终因年高体弱未能成行,甚是遗憾。
  1949 年12 月5 日零时5 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第十军二十八师八十二团,从富顺县挺进至东兴寺,通过“洋灰桥”飞速前进,霎时在王爷庙上空升起三颗信号弹,耀眼的红绿色亮光划破漆黑的夜空。自贡解放后,自流井场的食盐仍用板车、汽车通过大桥运往东兴寺。再转运到外地。1951 年成渝铁路通车到内江。从1952 年始自贡盐用汽车运内江转运成渝线各地,后来自贡也修通了铁路。此桥的任务转向其他货物运输。随着国家“三线建设”的兴起,通过此桥的车辆日与俱增,于是在1966 年11 月动工改扩建。将桥面加宽至13 米,将石桥墩用混凝土封闭,桥面经处理,承载能力也得到提高。基本上能满足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如今的解放桥,从北面接交通路,龙凤山尾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下通龙凤隧道可到繁华的解放路,从南接东兴寺街,穿簸米湾隧道便可到城建新区汇东区。桥下的釜溪河依然缓缓地流淌着。
 
     
    资源来源——  
            
     
上一座 ┇ 四川桥梁 自贡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