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贵州桥梁  黔东南篇   
镇远县新大桥
〈〉〔〕[]{}

镇远县新大桥
 
    清朝即将结束的1919年,镇远知事覃梦松,邀约达官贵人和乡坤,开始议论在古城区内再建一座象样的石拱桥,还讨论了组织机构和筹资办法。因此差事是肥差,有头有脸的人物竞相争夺其位,加上连年兵慌马乱,民不聊生,随着清王朝的寿终正寝,修桥之事只好作罢。
  1943年2月,民国的刘时范专员重提此事,后因抗战胜利,刘专员调任黑龙江民政厅任厅长之职,此事就又搁下了。
  1946年11月,正值镇远专员范埏生就任专员一周年,又是他四十大寿。在宴席上,时任贵州省政府秘书长的吴道安,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关心家乡建设,又提出在古城路面最高处建一石拱桥之事。因是镇远县境内的事,就推范埏生为主任委员,镇远县长沈麟书和正副参议长聂友兰和周希熙为副主任;谢协成,张九皋、黄再之、蔡仲苏等人为委员。定桥名时,专员范埏生竟想命名为“埏生桥”,遭到众人的反对,就改名为“第二石桥”。1948年,正值蒋介石六十大寿,时任镇独师司令周中礼,为了讨好蒋介石,而提议改名为“介寿桥”。
  因是给蒋介石祝寿的桥,民国省政府才拨款55亿法币,国民党元老何应钦之弟何辑五,以建设厅厅长的名义调派抽水机一台和一些工程技术员到镇远,新大桥才算正式动工。
  为了弥补建桥经费的不足,“镇远县介寿桥建筑委员会”,向社会基层发出了上千本募捐簿,仅城关8个保,就筹到700万法币。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开设各种“桥捐”,合计共征收680万元法币。其中还包括对酱园厂舒万龄的错误罚款48万法币(折合大洋4万元)和7926个岩盐,因当时政府腐败,贪官太多,经常拖欠工人工资,严重影响工程进度。到新中国诞生的那一年的1949年11月,大桥仍有7至8孔未能完工。1950年,新生的镇远县人民政府,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同中国人民解放军工兵部队一起努力奋斗,不花百姓的一分钱,仅两个月,就把新大桥修通,并把此桥命名为“新大桥”,以祝贺祖国的新生。
  新大桥全长109米,宽7米,高10余米,共有8拱,每拱跨度10米,它是古城第二座跨过?阳河的石拱桥。随着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到来,古城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新大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改善古城人民的安全过桥问题,四十年后的1989年政府出资,在不影响第二天古城的生产、生活的前提下,事先做好一切准备工作,一个晚上,在桥的两边各加宽2米,作为人行专用通道。因古城经济的发展和人流的巨增,政府虽在新老大桥的上下游又先后修建盘龙桥、?阳河大桥、风雨桥和青龙桥,仍然跟不上古城旅游事业的发展。2017年,同样不让人民出一文钱,对新大桥又进行了全面改造,对两边的行人通道又各加宽了1米,极大的改善了古城人民的通行和成千上万的游客驻足观光、拍照的需要。
  新大桥从1950年建成起至1986年间,在古城人民的记忆中,留下了几起令人胆颤心惊的记忆,那就是坠桥事件。奇特的是这些人中除两人致残外,其余都无大碍,都活得很有幸福指数。
  1986年一位乳名叫金祥的驾驶员,开车无意撞断桥拦,掉下二、三孔的河沙滩上,摔断了腰和腿,瘫痪了三十年,于前几年才去逝;离这次事故不久的同年,一天清晨,水泥厂的女职工彭桂清,骑自行车上班,因雾大,前后有车,左边又有一行人(那时没有行人通道),为了顾及他人的安全,车龙头稍向右打,不慎正好从撞断扶拦处连人带车一同掉下桥去。有幸的是头部被沙滩上的两个大石头卡住,没有直接撞击大脑。送至医院住了一个月的院,痊愈出院上班,直至前两年正常退休,现在凯里同丈夫一起照看孙子;上世纪50年代一个夏天,上四牌不过十岁的杨承宗,因天气太热,吃过晚饭后,一个人跑到新大桥七八孔之间,坐在扶拦上乘凉,没多久,瞌觉上来,身体一偏,就掉至水里(那时水不深)。但不会水的他,被水惊醒,自己乱刨乱蹬上了米码头。听到信后的家人急忙跑到桥头一看,只见杨承宗吓得惊惊颤颤地在河边哭。今年七十有余的他,同妻子从凯里教育战线上退下来,在贵阳照看孙子;在这件事之前的一个冬天,家住三牌的袁久森,因上学的时间晚了,干脆就逃学在新大桥玩耍,一会桥面,一会爬到扶拦上,伸出双臂小跑,一不留神就从二孔、三孔之间摔下桥下的沙滩上。家人急忙赶至,又是摇又是掐,不知是谁的主意端来一碗童子尿,灌下去,人醒了,急忙送至医院,住了几天院就出来继续上学。长大后,他在黔东南州电影院工作,退休后夫妻俩人跟随事业有成的儿子至重庆市养老和照看孙子。七十有五的他,喜爱诗词和书法创作,出于对家乡的热爱,用饱满的情怀,写下了许许多歌颂阔别几十年的家乡。《镇远报》及其它刊物,都有他的作品刊登,2015年还出版了《三木诗选》集,可以说他是贵州诗歌界、书法界具有影响的知名人士。
  除了上述讲的几个外,还有一个家住联合街,小名叫杨毛的,因爱喝酒,曾两次从新大桥掉下?阳河;还有一个姓任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从桥上掉下去,在沙滩上昏死过去好久,才被人发现,但已致残。此两人同上面提到的几人一样,奇迹般活了下来。
  新大桥的落成不仅造成了几起令人发怵的坠桥事件外,更多的是给古城的青少年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和勇敢的磨砺。
  天寒地冻的冬天,新大桥桥面,经过一夜的毛风细雨,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过桥人不小心都会摔跤。到卫城附小读三年级的我,掂着火笼(烤手脚用的工具),小心翼翼地走,一不留神摔了跤,把火笼打翻,火碳子把衣物点燃。吓得我翻身起来就朝前跑,火借风势,衣物燃起火焰。一大人见状,急忙过来帮我把火才扑灭。
  新大桥的桥礅将美丽的?阳河划分成7段(因1孔无水),水的深度从2孔依次到8孔,不断的加深和湍急,第2孔的水仅没过脚背,6、7孔8孔超过人头,有1米或2米多的深度,而且波浪汹涌。读一年级时,放了学,几个要好的同学或街坊好友相约到2孔踩水做玩,不多久就背着父母,光着屁股扑进三孔,头手放在岸上,脚伸进水中,两脚上下弹水,比试谁的浪花弹得高。二年级就跳进四孔,学“狗刨式”。虽然没少吃父母的“笋子炒肉”(父母用细竹条抽打),仍然阻挡不了儿童和青少年对?阳河的亲爱。冬去春来,夏日又炎炎。同学们又相约到新大桥下,在“前拍拍,后拍拍,娃娃洗澡没着嘿”的童谣声中,穿着小裤衩,从四孔到五孔。这时游泳姿式也多了几招,什么蛙式,自由式、仰泳和踩水。那时我们十分敬畏七、八孔,更羡慕比我们大的青壮年敢于在七、八孔间自由穿梭。到了五、六年级时,胆子更大,在同学们“你敢不敢放八孔的”相互激励下,开始壮着胆子向水流更急更深的七、八孔进军。虽吃过几口水,大家仍争先恐后的向七孔、八孔游去。久而久之,大家都喜欢上七、八孔的大浪,我和有的人还学会了随着旋涡旋到河床底,然后从另一处浮出水面。每次游完心里就升起一番成就感。快到吃晚饭时,大家才找两根小木棍,把小裤衩撑开,像提灯笼一样,拿在手上,像获胜的勇士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很是惬意。进了家门,父母不再抽打,只是再三叮嘱不要到水深浪急的地方去。
  渐渐的人长大了,胆子也壮了,为后来我当兵服役,武装泅渡江河,抢救战友打下坚实的基础。
  1964年,正好赶上全军军事大比武,那时正年轻,我随师医院同师部一起在罗湾河驻训,期间院领导见我的水性还可以,就分配我在强渡乌江时负责保护师医院的少校晏协理员(北方来的老干部)。上等兵军衔的我就用背包带把协理员用的橡皮圈捆好,另一头就拴在我的背包上。来到乌江边,见一班长身材矮小,我上前把他的铁把冲锋枪夺过来,放在我的背包药箱上,协理员就趴在橡皮圈上,我们一起成功地渡过了乌江。
  1973年夏天,我奉师政治部直政科之命,同侦察连连长、指导员带师侦察连,到金沙江搞武装泅渡训练。一个四川籍姓蒋的战士,不小心游进了漩涡,一浮一沉地在挣扎着,我见情况不妙,急忙游到他的身边,伸出一支手抓住他伸过来的手,用力地将他拽出了旋涡。
  事后回想起这两件事,从内心里十分感谢舞阳河、感激新大桥七、八孔对我的磨砺。通过新大桥水域磨练出来的、像我一样的人不知到有多少,更惊喜的是它还培养出了,无数州、省、国家级的游泳健儿,和在世界级的比赛中勇夺冠军的尹桥红、杨爱莲等。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老大桥的下游建造了一座东峡电站,新大桥脚的水位上升到五米左右。虽然没有了原来逐次加深的水面和湍急的波浪,却给喜爱跳水运动的年轻人提供了跳水的好去处。每年夏天都有一些勇敢的十四、十五岁的年轻人,一个接一个的站在新大桥七孔、八孔之间的栏杆上往下跳,其景十分壮观,吸引不少游人驻足观看和拍照。我看见后十分高兴,心里在想,无所畏惧的镇远青年人,正一代又一代的成长,他们比我们这些老去的人更坚强,更勇敢、更智慧,将来他们一定会对社会作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古城镇远的新老大桥,是姊妹桥,不仅历史久远,还有许多相同之处。姊妹桥见证了古城的变迁和发展,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奇特、幸福的回忆,更是为国家的变革和经济建设作出了许多贡献。我们深信一百年之内,姊妹桥一定会随着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实现,会给古城人民留下更多、更好、更美的传奇。古城镇远人,应该记住它,爱护它,保护它,让它俩在历史的进程中更加辉煌。
 
     
    资源来源——  
            
     
上一座 ┇ 贵州桥梁 黔东南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