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贵州桥梁  铜仁篇   
铜仁市东门大桥
〈大江、锦江、辰水〉〔〕[]{}

铜仁市东门大桥
老百晓集桥注:近处东门大桥,中间中南门大桥,远处锦江大桥。
 
铜仁市东门大桥
 
铜仁市东门大桥
 
铜仁市东门大桥
 
铜仁市东门大桥
 
铜仁市东门大桥
 
铜仁市东门大桥
 
铜仁市东门大桥
 
铜仁市东门大桥
 
铜仁市东门大桥
 
铜仁市东门大桥
 
铜仁市东门大桥
 
    民国29年(1940年)贵州省建设厅决定修建东门大桥(南门桥,经查阅相关资料和走访原地区交通局老同志,确认南门桥即为东门大桥),原计划从桐梓巷至下南门建桥,直穿城内,因水位深而施工难,故改建于下方的鱼粮滩。由玉秀公路段段长兼总工程师徐世汉选线,在近百米宽的河床上,克服水流湍急困难,毅然定址,并亲自指导、设计施工。
  民国30年(1941年)初正式开工,历时3年,至民国32年(1943年)秋竣工,桥全长163米,桥宽7米,间有5跨25米,属下承式木桁构桥,中有11米的4个桥墩,为水泥砌石,南北两端共3孔,各10米的石拱引桥。为当时贵州山区最大的木质桥梁之一。从此,铜仁城区结束了以舟引渡的历史。
  1949年11月初,铜仁县城(今铜仁市碧江区)解放前夕,国民党为阻止解放军的进攻,令人欲炸毁东门大桥;11月8日,铜仁商会邓恕高及其他人士,找到国民党专员杨化育指派炸毁东门大桥的技师冯某谈话,由于各界人士强烈反对,只拆毁桥面,大桥主体得以保留。1949年11月11日,铜仁县城解放。
  铜仁解放后,1950年初,由铜仁县建设科承担修复桥面工作,是年2月1日至11日全部修复完成,动支大米2622斤,用原杉木35根,铁钉47颗。1951年铜仁东门桥动工更换桁梁,次年6月完工。
  1960年,该桥上下木质弦杆及连接点,已腐朽40%,铁拉杆松动达35%,下沉变形达2~7毫米,人畜过桥上下晃动,左右摇摆。贵州省交通厅抽调桥梁第二工程队前来抢修,成立大桥修建指挥部,由房建平专员任指挥长,专署交通局金学海、铜仁县张德元任副指挥长。工程任务是更换上部结构。在修复工程中用材料计:钢材4吨,桐油3吨,木材500立方米。全部工程于1961年10月1日竣工。
  1971年9月勘察该桥靠铜仁岸3号墩基础局部冲空,4号墩基础全部砌置于沙卵石上,并严重冲空,需要改建,由贵州省交通厅工管处设计,利用原桥墩改建为5孔,22.9米双曲拱桥,对3、4号桥墩混凝土护基加固处理,于同年10月20日成立“东门桥工程指挥部”,由朱澄洁任指挥长、张德元任副指挥长,下设政工组、施工组、后勤组。从大兴机场工程抽调德江、松桃、铜仁3县民工和大兴农场知青及农副业木、石工,共300人投入施工。于1972年至1973年分别完成3、4号桥墩加固工程。此后,拆除木桁梁,进行新桥安装,全部工程,于1974年7月1日竣工通车。
  工程由国家投资77.8万元,投入劳动力12.8万个工日。1974年7月10日由贵州交通厅、铜仁军分区、铜仁地区工交办、铜仁地区交通局、铜仁公路养护总段、铜仁地区计划委员会、铜仁地区建设银行和南门桥工程指挥部派员组织验收。一致认为该桥系按设计施工,主体部分结构完好,工程质量合格,已达设计要求,同意验收接养。改建后为双曲拱钢筋混凝土桥,增设了两边人行道和钢筋混凝土栏杆,主桥部分全长163.56米,5孔,净跨22.9米,净矢(桥)高5.725米,桥面净宽7米,附人行道两侧0.75米。
  2011年末,在旧桥旁新建了一座全新的东门大桥。这就是我们今天通行的东门大桥。原东门大桥仍在原址上保存。
 
     
上一座 ┇ 贵州桥梁 铜仁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