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云南桥梁  大理篇   
云龙县功果桥镇飞龙桥
〈〉〔〕[]{}

云龙县功果桥镇飞龙桥
 
    飞龙桥是云龙人在境内澜沧江上建成的第一座桥梁,它给当地百姓带来的便利是云龙桥梁博物馆中任何一座桥梁都无法与之相比的。百里峡谷百里江,澜沧江将县域切割成了两半,一半在江西,一半在江东。云龙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隔山容易隔水难”,意思是多少座大山都可以翻得过去,而一条江河的阻隔却让人摇头长叹。遇上澜沧江这样的国际河流,过江之难可想而知。澜沧江给云龙人带来了骄傲和自豪,也给云龙的百姓带来了交往的不便和发展的障碍。1866年,云龙人民在澜沧江上建起了飞龙桥,为两岸百姓开辟了一条最重要的交往通道,从此,澜沧江西岸丰富的大米等物产源源不断地供到了江东的广大山区,而江东大山深处的诺邓、石门、金泉、大井、天井、师井、顺荡井、山井等八大盐井生产的食盐,借助人背马驮,跨越澜沧江天险,远销到腾冲、保山、缅甸等地,飞龙桥曾经对云龙的辉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修建飞龙桥的艰难,是云龙桥梁博物馆中任何一座桥梁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尤其是飞龙桥与众多历史人物之间发生的故事,更耐人寻味。据云龙史料记载:清同治辛亥(1863)年,滇西农民起义军杜文秀派大翼长李玉树总镇云龙,李玉树亲眼目睹百姓过澜沧江之险之难,就起了倡修桥梁之念。《新建飞龙桥碑记》载:“树自癸亥三月,恭承帅命,总握斯土,到州后,见往来过渡之人艰辛困苦,莫不可言,实为可悯!虽将船费禀免,难保后之不行。事在人为,得为而不为,不几上负委任之恩,下负苍赤之望乎!”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在澜沧江上修建一座桥梁谈何容易,缺资金、缺技术、缺材料,困难重重,通过筹资投劳,工程得以动工,飞龙桥两个桥墩采用澜沧江河床里的巨石垒积而成,桥面拉有铁链,上覆木板供人马通行,西岸建了望江楼,为上下两层楼阁,长宽各8米,高11米,铁链桥直通望江楼,底层两扇头大门就成了一道屏障。铁链桥历经三年建成,杜文秀赐名“飞龙桥”,意为利济苍生。古代飞龙桥人马过往频繁,西岸形成了一个村庄,就叫桥街,看看村中的石板路,就能想象得出当年这条盐马古道的繁忙。战乱时期,飞龙桥还成了兵家争夺要地,1949年,滇桂黔边区纵队两个支队在副司令员朱家壁率领下,挺进滇西,为断国民党军队西逃线路,将飞龙桥斩断,1950年,县人民政府投资修复。
  飞龙桥留下的文化遗产,是云龙桥梁博物馆中任何一座桥梁都无法与之相比的。1956年,澜沧江暴涨,冲毁了飞龙桥西岸桥墩,铁链坠入江中,两岸群众过往采用另外的桥梁代替,但西岸的望江楼却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国家开发功果桥水电站,望江楼需要搬迁复建,桥街村民舍不得让这一百年古建筑离开他们,积极要求在村内就地上移复建,如群众所愿,望江楼已于去年12月底完成复建,《新建飞龙桥碑记》、《续修飞龙桥碑记》等十三块建桥碑文,都镶嵌在望江楼底层墙壁上,成为专家学者研究杜文秀起义的珍贵史料,其它大量歌颂飞龙桥的诗、词、联、赋等,都在我县各种文史资料中留存,正门联气势磅礴:“浪骇惊涛万里马蹄冲雪过,云兴雨作半空龙影破江飞”。清举人尹陈谟作的飞龙桥长联,上下联各为87字,只比大观楼长联少了三个字,文笔酣畅,对仗工整,品读耐人寻味。飞龙桥的诗、联、词、赋充分展示云龙文人墨客的才华,他们用祥实的文字、数据记录了与飞龙桥相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三崇积雪、回翔彩凤、蒲甸朝霞,苏溪月夜,梭罗倒影等旧州八景,飞龙桥留下的文化遗产成了云龙桥梁博物馆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资源来源——  
            
     
上一座 ┇ 云南桥梁 大理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