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新疆桥梁   
察布查尔县坎乡喀拉塔木吊桥
〈〉〔〕[]{}

察布查尔县坎乡喀拉塔木吊桥
 
察布查尔县坎乡喀拉塔木吊桥
 
    1984年,在察县一位名叫何泰忠的平民百姓的带动下,伊宁县、巩留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伊宁市、奎屯市、乌鲁木齐市以及农四师66团场、73团场的120余名群众搞起了股份制大桥,共累计集资124.6万元,建成了喀拉塔木吊桥,也称“泰忠桥”。
  喀拉塔木吊桥是新中国第一座私营股份制大桥,是新疆境内单孔跨度最大的吊桥,是新疆第一座实行过桥收费的桥,是当时新疆经济效益最好的桥。
  集资修桥的120余人可能是新中国成立后伊犁第一批持股人,他们如今早已收回了当年的投资,并利用股东的红利先后4次改造和加固了桥梁,不断提高车辆通行的安全性。
  这是一座横跨伊犁河的私营股份制吊桥,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两岸百姓,让渡船成为记忆,使过往车辆少绕100多公里路,现在每天过往车辆有200多辆,是一座造福之桥。由于它的创始者叫何泰忠,为了纪念他,这座桥被命名为喀拉塔木吊桥,又称“泰忠桥”。它是伊宁县、巩留县、特克斯县等通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东部厂矿的唯一通道。
  如今,在经历了20年的风雨后,吊桥依然挺立在伊犁河上,然而,它的创始者何泰忠已经离开了我们。喀拉塔木吊桥董事会现在的“掌门人”是年近六旬的何如,他是何泰忠的二儿子。
  何如曾是伊犁州政协委员,现任农四师工商联副会长。何如为人爽直,性格开朗,从他的叙述中,我们方知这座吊桥已历经了20年的风雨,耗费了何如及其父辈两代人的心血,吊桥经过4次改建,才达到今天的规模。
  1984年,农四师投资1200万元在73团场兴建南岗水泥厂,时任73团场计财科科长的何泰忠受命参加筹建工作。水泥厂需要大量用煤,都得通过喀拉塔木渡口到伊犁河对岸去拉运。但当时仅靠两只钢索渡船,车多船小,无法满足生产和各族群众生活用煤需求,人们不得不绕道下游100多公里,然而两岸相隔仅100多米,行车却如此不便,人们多想有一座桥啊!何泰忠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他便提出私人集资建桥的大胆建议。他的建议得到了5个儿子的赞同。在此情况下,老人带领全家卖牛羊、卖家什,想方设法集资,他把家里的老底子全部拿出来,才凑了8万元
  ,但离预算的建桥资金还相差甚远。为了早日建桥,何泰忠产生了集资入股的想法,并得到了伊犁州政府的批准。当时,他们规定每股为5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3000元不等,年红利25%。这一举措发布后,熟悉何泰忠的人都纷纷入股,共有120余人入股。就这样,新疆最早的私营股份制大桥董事会成立了,120多名入股者一致推举何泰忠出任董事长。
  批文、资金有了,设计方案也有了,但钢索材料奇缺,何泰忠跑遍了新疆的各大城市,都是空手而归。几经周折,他终于在上海买到了所需的钢索。
  1985年初春,何家父子带着施工队来到了渡口安营扎寨。施工期间,被当地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阻止,州政府批文也无济于事,工程被迫搁浅。“政府没有资金,群众集资建桥,利国利民,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给点儿方便呢?”原伊犁地区交通局局长吐拉洪·吾甫尔深知交通不便给两岸人民带来的困难,他赶赴渡口说服了当地群众。为照顾渡口群众利益,何泰忠用10万元买下了两只古老的渡船,并让船工上桥工作作为补偿,人们心服口服。
  经过5个月的施工,两岸桥墩砌好了。在拉钢丝索的钢架就要竖起的关键时刻,停电了,工程再度搁浅。于是何家父子从百里以外一眼废弃的矿井拉来一台旧发电机连夜抢修好发电,工程顺利启动了。何家父子和工人们争分夺秒、连续奋战15天焊好了钢架,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攻破了钢索架设的难关,终于固定好了全部钢索,并请来7名水性好的青年,上枷锁、铺木板,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
  1985年10月12日,一座简易但不乏雄伟的钢索桥,历经艰辛300多天,终于壮观地横跨在伊犁河喀拉塔木渡口。通车当天,伊犁州、原伊犁地区和农四师的领导应邀来到渡口,并为吊桥通车举行了隆重的剪彩仪式。渡口附近察布查尔、巩留、伊宁3县的上千名群众自发前来祝贺,他们无不欢欣鼓舞,至此,喀拉塔木渡口百年来以舟为渡的历史宣告结束。
  吊桥通车后,经有关部门鉴定,此钢索桥设计得还不够科学,就通知停止通车,还强调此桥须加固改建。当年10月14日,一道栏杆横在桥头,一切车辆暂缓通行。事有凑巧,当天晚上就有位司机不听劝阻,强行过桥,结果连人带车坠入河中。当时风言风语骤起,没有一家单位愿意承揽此吊桥的改建加固工程;就连少数股东的信心也被动摇,害怕担风险,要求退股,这更是雪上加霜。短短几天,何泰忠的头发几乎全白了。这时,他的老战友鲁乐伦等人出来为他排忧解难,并走家串户做劝解工作,这场退股风波才慢慢平息下来。
  大桥不能通车,这使何泰忠心急如焚。危难之时,原伊犁地区公路工程公司经理、高级工程师戴德祥答应了他的请求,并决定到大桥做实地勘察,连干数日,终于完成了改建吊桥的图纸。
  1986年11月28日,在原基础上耗资30万元改建的喀拉塔木柔性吊桥竣工了。试通车一个月,1987年1月29日,柔性吊桥通过了全面验收,正式投入使用,大大改善了巩留、伊宁、特克斯等县城乡数十万各族人民的交通条件。
  正当喀拉塔木吊桥夜以继日地发挥着它的作用时,它的创始人何泰忠,却因操劳过度病倒了。他的次子何如于1987年承担起大桥的管理工作。大桥的通车费只是原来乘渡船费用的80%,车流量却是以前的3倍,每天过往车辆200辆左右。但当时有许多人不明白过桥收费的道理,大桥收费员往往因过桥收费的问题与驾驶员发生争执,为此,何如不分昼夜地向过往的驾驶员宣传私人入股建桥并依法收费的道理。经他热情的解释,驾驶员已都能做到自觉交纳过桥费,同时他还制定了公安、工商、税务、新闻、急救、押钞等车辆免费通行的规定。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过往车辆的增多,新的问题出现了:桥面木板频频断裂,摆幅增大。1990年12月,何如又邀请戴德祥工程师前往我国西南考察索桥的建设情况,从中筛选最佳建桥方案,把柔性吊桥改为钢性吊桥。2003年7月和2004年,大桥董事会又先后投资10万元和30万元购进钢材改建和加固了桥梁。此桥经过4次改建加固,显得更加雄伟壮观,它单跨126.7米,宽4.5米,负载30吨,为伊犁河平添了一道交通风景线。古老的渡口被雄伟的吊桥所替代。拉煤的驾驶员说,以前乘渡船过河拉煤一天能跑一趟就不错了,现在可以跑三四趟。伊犁河南岸的煤矿和砖厂的老板们笑了,过河赶巴扎的人和上学的孩子们也笑了。该桥也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去年年底已累计上缴税金达40万元,并先后安置农村困难人员近20人就业。因为有了吊桥,连本来没有几户人家的吊桥南岸现在也越来越繁华了,有饭馆、商店、修理铺等。
  1993年12月,经吊桥董事会选举,何如继任大桥董事长。何如上任后,把吊桥管理得井井有条,又为守桥人盖了住房,安排好他们的生活,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守桥工人以桥为家,人人称道。何如牢记父亲的嘱托,不忘为人民办好事。在保证每年按时给股东分红利的基础上,大桥董事会决定从1993年起每年拿出利润的5%捐献给“希望工程”,救助贫困学生,先后两次向66团场子校捐资3万元。还有,吊桥附近的察布查尔县坎乡麻扎村有一所容纳2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的小学,校舍濒临倒塌。何如了解情况后,捐资5万元,建起4间宽大的砖混结构的新教室,还无偿修了渡口至乡小学的简易公路。坎乡政府把这所小学命名为“喀拉塔木吊桥希望学校”,察布查尔县教育局、66团场党委、坎乡政府等单位向大桥董事会赠送了牌匾。2003年,大桥董事会主动向南疆地震灾区捐款2000元。
  当时,从伊宁县巴依托海乡至喀拉塔木吊桥6.8公里的路段,年久失修,沟坎纵横,驾驶员无不唉声叹气。经过有关部门批准,何如像父亲一样再次牵头集资入股修路。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耗资120万元,于1994年7月3日修好了这段股份制柏油路面,仅4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现在已经移交给当地政府管理。但是,何如还是要每年拿出钱来维修道路。
  何如表示,等将来国家修建了更结实耐用的桥梁,喀拉塔木吊桥也肯定不会拆除,毕竟,它承载了一段伊犁人自豪的历史,若成为旅游景点也有其意义。
  从1987年1月29日大桥正式通行至今,已经过去了近20年,这座大桥也快到了完成使命的时间。如今,何如不靠银行一分贷款,投资1000余万元在察布查尔县城开发兴建了一个住宅小区(家和小区),又为察布查尔县房地产行业注入了一股活力。
  从20年前的何家父子在察布查尔县开始修桥、造路,到如今兴建安居广厦,这段回味悠然的故事将会在何如的手中继续书写。
 
    资源来源——  
            
     
上一座 ┇ 新疆桥梁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