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兴桥(1994年2月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桥下的那条小溪,叫滑石江。大家一定会奇怪,这么一条小溪,怎么也叫“江”呢?不光你们奇怪,清朝康熙年间的著名诗人查慎行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到铜仁后做的四首诗中(《铜仁秋日庚申有感和刘丙孙原韵》),第一首诗就指出了这个奇特现象:“风物移黔境,关城接楚邦。乱山争载石,细水亦名江。”不过奇怪归奇怪,自从六百多年前《明实录》记载了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明朝廷在这里设置了滑石江巡检司后,滑石江的大名就正式见载于国家的权威文献之中了。
滑石江的北面大部分属于湖南凤凰县,南面全属于贵州铜仁市。江上架设的这(那)座三孔石桥,原来的桥面铺设的是木板,毗邻两省往来,都是经这座桥通过。后来因为水灾,桥被冲毁,长期未能修复,人们便把这座桥呼为“断桥”。”桥南原来建有一座庵子,人们也就把它叫做“断桥庵”了。
清朝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铜仁知县恩煜主持、铜仁、凤凰两县乡绅募化集资,重建此桥。湖南建北端一孔,贵州建南端二孔。桥修好后,觉得再叫做“断桥”不妥,便改名为“复兴桥”了。桥北的石碑上记载了当时建桥的情况,大家如有兴趣,不妨看一下。
现为铜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复兴桥,位于铜仁市滑石乡与湖南凤凰县黄合乡相交处的滑石河上,距铜仁市区20公里,是连接湘黔古驿道上重要的一座桥梁。河东为湖南凤凰,河西为贵州铜仁。复兴桥原名“断桥”,始建于明代,因桥身简陋,屡遭山洪冲塌,“遂以断桥名”。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铜仁与凤凰两县绅民捐资合建,更名“复兴”桥。该桥系三孔石拱桥,东西向,长47米,宽7.08米,单孔净跨6米,矢高5米,两侧有石栏杆。铜仁建西二孔,凤凰建东一孔,其交接处有一条自桥面垂至桥墩的结合缝,当地百姓称为“生死缝”,表示两地民众生死相依之情谊。桥两截各有明显的标志和特点,湖南一孔为半圆形,贵州两孔为桃尖形,虽是两省合建,但又协调统一,建筑方法奇特少见。桥孔上部的龙门石上,刻有羊、麒麟、仙鹤、祥云、八卦等吉祥图案。桥墩似船形,船尖逆水而立,大大地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击,显示出古人的聪明才智与高超的技艺。整座桥全部用大青石修建,坚固结实,颇具地方民族特色。在桥的东侧立有修桥记事的“万善同缘”、“永垂不朽”、“流芳百世”三块石碑至今仍保存完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