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文字是一道桥梁 鄂州桥梁 |
明代武当山桥梁初探 |
作者:宋晶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 442700) |
|
“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武当山,山高谷深,溪涧纵横,明代的大地理学家徐霞客徜徉于此,曾慨叹:“地既幽绝,景复殊异”。[1]明代是武当山道教发展的鼎盛阶段,明永乐年间曾广兴土木,在这飞云荡雾的崇山幽壑之中,因高就深,借景而设,构筑了气势恢弘的宫观、庵堂、岩庙,它们庄严肃穆,神秘玄妙,为武当山瑰丽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奇异的色彩。 庞大的古建筑群沿140华里的神道组群布局,各具特色,分隔出不同的景区,而桥梁在各景区建筑之间的道路交通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桥梁成为了武当山中必不可少的构筑物。它们数量众多,据现存方志和实物统计,仅明代就修筑有46座。这些桥梁或架设于河流溪涧之上,或衔接于两岸建筑物之间,在朝山者的心中更是沟通现世与仙界的路径,所以成为了武当山道教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对明代武当山桥梁的名称、方位和创建、维修略作考证,对明代几座主要桥梁的景观作用加以分析,以期对明代武当山的桥梁有一些初步认识。 一、明代武当山桥梁的名称和方位 根据明宣德六年(1431年)任自垣所修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以下简称任志)和嘉靖十五年(1536年)方升编纂的《大岳志略》(以下简称方志)以及隆庆六年(1572年)由凌云翼修、卢重华编的《大岳太和山志》(以下简称卢志)的记载,得知明代武当山的桥梁有46座。这些桥梁分布在朝山神道沿线和九宫八观等道教建筑周围。三部志书所记各桥名称、方位大多相同,但也有一些差异,特考证如下: 1、七里桥:任志卷五(以下引文未注卷数者均出此卷)云“去均州南七里,在黄沙河”;[2]方志卷三(以下引文未注卷数者均出此卷)[3]、卢志卷一(以下引文未注卷数者均出此卷)[4]皆记为“在黄沙河”。 2、莲花桥:任志云“去均州三里,大土门外。莲花池水流出于此”;方志记为“在州土门外,莲花池水出于此”;卢志对此无记载。 3、望梅桥:任志云“在梅溪土地岭下”,方志、卢志俱未载。 4、冲和西桥:任志云“在望梅桥东”,方志、卢志均记为“在蛐蟮峪”。 5、春和桥:任志云“在蛐蟮峪峪口”,方志、卢志均记为“在蛐蟮峪”。 6、冲和东桥:任志云“在蛐蟮峪里”,方志、卢志均记为“在蛐蟮峪”。 7、冲和中桥:任志云“在蛐蟮峪中”,方志、卢志均记为“在蛐蟮峪”。 8、土桥:任志云:“在炮山北”,方志、卢志俱未载。 9、一里陂桥:任志云“在白渚庙南,水出一里陂塘”,方志、卢志俱未载。 10、会仙桥:三部志均记载为“在遇真宫前”。 11、集仙桥:任志云“在元和观西”,方志、卢志均记为“在元和观前”。 12、元和西桥:任志云“在元和观西”,方志、卢志均记为“在元和观前”。 13、元和中桥:三部志均记为“在元和观前”。 14、元和东桥:任志云“在元和观东”,方志、卢志均记为“在元和观前”。 15、迎恩桥:任志云“在石板滩”,方志云“在迎恩宫北券门下”,卢志云“在迎恩宫北券门外”。 16、寻真桥:三部志均记为“在石板滩西南”。 17、绞口桥:三部志均记为“在石板滩南一里许”。 18、中桥:三部志均记为“在石板滩北五里许”。 19、遇真桥:任志、卢志均称此桥为“遇真桥”,方志则称此桥为“玉真桥”;三志均记其方位为“在东天门里,源出九渡涧,玉虚宫前”。 20、仙都桥:三部志均记为“在玉虚宫北天门里”。 21、游仙桥:俗名皇榜桥,三部志均记为“在玉虚宫左”。 22、西天门桥:任志记为“在玉虚宫西,上有华阳亭,下有莲池”;方志记为“在玉虚宫西,上有华阳亭,下有莲花池”;卢志记为“在本宫西上,有华阳亭,下有莲花池”。 23、登仙桥:任志、方志均记为“在玉虚宫东天门外南”;卢志记为“在本宫东天门外南”。 24、仙源桥:三部志均记为“在(玉虚宫)西天门里”。 25、东山桥:三部志均记为“在(玉虚宫)东天门外”。 26、北山桥:三部志均记为“在(玉虚宫)北天门外”。 27、西山桥:三部志均记为“在(玉虚宫)西天门外”。 28、东莱桥:三部志均记为“在东山桥东”。 29、丰和桥:三部志均记为“在蒿口石碑东”。 30、蒿口桥:三部志均记为“在五龙行宫前”。 31、普福桥:三部志均记为“在仁威观前”。 32、隐仙桥:三部志均记为“在仁威观上”。 33、聚仙桥:三部志均记为“在黑虎涧”。 34、磨针涧桥:三部志均记为“在老姥殿前”。 35、青羊桥:任志云“在五龙宫前”;方志、卢志记为“在五龙宫山下”。 36、天津桥:三部志均记为“在九渡涧”。 37、黑龙桥:三部志均记为“在紫极坛北”。 38、黑虎桥:任志云“在黑虎庙南”;方志、卢志均记为“在紫霄宫前,黑虎庙南”。 39、通会桥:方志“威烈观图”中作“龙会桥”,疑即通会桥;三部志均记其方位为“在紫霄宫北,威烈观南”。 40、禹迹桥:三部志均记为“在紫霄宫前”。 41、复真桥:三部志均记为“在太子坡北”。 42、天乙桥:俗称竹芭桥。任志称“天乙桥”,方志、卢志均称此桥为“天一桥”;三部志均记其方位为“在南岩北天门外”。 43、步云桥:三部志均记为“在(南岩宫)飞升台”。 44、梯云桥:任志云“在朝天宫下,榔梅祠上”;方志、卢志均记为“在榔梅祠上”。 45、白云桥:三部志均记为“在白云岩南”。 46、摘星桥:任志云“在一天门上,二天门下”;方志云:“摘星桥,又名会仙,一天门上。桥当两山缺处,上瞰天柱诸峰,下临绝谷,谷中仰见人行,如在天上,尤奇绝”。卢志记此桥与方志略同。 虽然三志所记述的明代武当山桥梁共计46座,但实际上并不止此数,如方志《修真观图》在观之左侧绘有石拱桥一座,未记其名;又如方志所记玉虚宫石桥共6座,“而石渠之所建不与焉”。“石渠一,宫门之内,广八尺,深四尺,夹以石栏而桥焉,中为中桥,左为西桥,右为东桥”。[5]据笔者实地考察,玉虚宫玉带河上现存有明永乐年间修建的东桥、中桥和西桥。在东桥之东,又有明代所修石板桥一座,已残破。《丹江口市志》记载的明代桥梁有:金水桥,在紫霄宫外金水渠上,为明永乐年间所建;回龙桥,在回龙观山门内阴阳池上,是一座风水桥,也为明永乐年间所建;自然庵桥,在五龙宫自然庵前石池上;赛公桥,在石板滩,为方整石筑单孔拱桥;漫水桥,在石板滩,长320米、有暗孔数十处;太和桥,在太和宫皇经堂前;父母桥,在武当山后豆腐沟;上斜桥,在朝天宫下;下斜桥,在黄龙亭下;遇真西桥,在遇真宫西山下;崇福桥,在南岩宫崇福岩下;天乙北桥,在南岩宫天乙桥北;尹仙桥,在尹仙岩南,平拱木筑,上建房屋三间;金沙坪桥,清代桥碑称“通仙长久之桥”,在凝虚观前,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横跨青羊涧(又称东河);财神庙桥,在六里坪黑虎庙东。[6]这20座桥梁也都是明代所修,而三部志书并未正式记载。 二、明代武当山桥梁的创建与维修 明代武当山桥梁多为永乐皇帝敕建,是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维修由皇帝派驻武当山的提督太监和提调藩参负责督促,由均州千户所军余工匠负责施工。 明代敕建武当山建筑群始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竣工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历时十三年。永乐皇帝派往武当山的工程指挥班子是由他最宠信、最贴身的人组成,隆平侯张信是被他称为“恩张”的靖难功臣,驸马都尉沐昕是他小女儿常宁公主的丈夫,工部侍郎郭进是他亲手提拨起来的年轻大臣,后期派往武当山的礼部尚书金纯也是永乐皇帝信任的人。由这些人督修武当宫观,自然会完全体现朱棣的意志和思想。由于武当山山高谷深,施工条件极为艰苦,朱棣对兴建宫观的官员军民夫匠人等说:“(我)这件事不是因人说了才兴工,也不因人说便住了。若自己从来无诚心,虽有人劝,着片瓦功夫也不去做;若从来有诚心要做呵,一年竖一根栋,起一条梁,逐些儿积累也务要做了。恁官员军民人等,好生遵守着我的言语,勤谨用工,不许怠惰,早完成了回家休息”。[7]从这里可以看出永乐皇帝大修武当的决心和强迫几十万夫匠长期为他劳做的专横态度。 永乐年间,修建武当山桥梁略晚于修建宫观,如永乐十年,敕建磨针涧老姥殿,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闰九月,造磨针涧石桥。当时修桥所用的大块青石料,并非本山所产,而是由襄阳府谷城等地开采运来的,其工程量很大。虽然我们不知道每座桥梁的具体设计者和施工者是谁,但在明代《敕建宫观把总提调官员碑》中记载有石匠作头的名字,他们是陈友孙、毛长、张琬、王歪儿、陆原吉、顾来付、祝阿英。[8]我们相信这些石匠作头就是创建这些石桥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他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工匠。由他们设计建造的石拱桥,代表了十五世纪老百晓集桥梁建筑的最高水平。 明成祖大修武当山宫观之后,历代帝王官吏又不断进行修缮和增建,使宫观、桥梁、道路等常年如新。督工修缮宫观、桥梁等是提督太和山太监和提调太和山藩参的主要职责。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明英宗在给左监丞陈野的敕谕说:“兹特命尔前去,与原差礼部员外郎吴礼一同提督,凡有未修殿宇房屋及冲塌桥梁路道,就行修理”。[9]此后朝廷派往武当山的三十多位提督太监都有维修宫观桥梁的使命。成化年间,提督太和山宦官韦贵奏称:“臣自成化元年,钦奉上命,提督修理大岳太和山宫观及桥梁道路,除钦遵外,照得石板滩迎恩桥,自成化二年因山水发涨,汹涌异常,将本桥北岸神路冲颓贰拾丈,阻人经行。随即督并军夫修筑,动经五六年,迭被水患,修帮不辍”。[10]韦贵对迎恩桥的维修付出了大量心血。隆庆年间,均州城外黄沙河桥被水冲毁,提督太和山内官监右监丞柳朝:“遂即日出香钱募士,檄千户李向阳董之。复榜于道曰:人日给钱三十文,愿输力者听。以故枵腹之民,争先就役,大约匝月而余,赖之全活者几以千计,而桥亦遂告成事焉。”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柳朝将黄沙河桥更名为惠政桥,桥上铸有铁制老君骑青牛像。明代吴道迩纂修《襄阳府志》卷四十八有《新建惠政桥记》对此有记载。[11] 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敕大岳太和山提调官右参议李孟芳》云:“朕念大岳太和山宫观,是祖宗创建栖神之所,今命尔同内官奉御唐广提督均州千户所官军,专一照管洒扫。凡遇宫观渗漏损坏者,随即修治如新,及桥梁坍塌,沟渠淤塞,道路毁阻,随即疏通,整理坚完”。[12]此后,皇帝给太和山提调参议、参政的敕谕中都强调要及时维修坍塌的桥梁。隆庆四年,黄沙河桥被水冲毁后,提调参议王应显与宦官柳朝商议兴工修建,这说明提调参议对桥梁维修是十分重视的。 明代维修桥梁的工匠主要来自均州千户所,“其均州千户所正军,多系先前习学木石等匠,要乞优免征差,兼同余丁专一修理等因。今特准其所奏。命同尔提督本所官军并余丁,将前项损坏宫观房屋桥梁道路,陆续用工修理,合用砖灰木料,预令官军余丁设法烧采,措置应用”。[13]关于明代修一座桥所用费用及材料费和人工费的比例,《新建惠政桥记》云:“其费以木、石、灰、铁计者三之一,以夫匠计者三之二,通用钱八十二万九千四百有奇”。[14] 三、明代武当山主要桥梁的景观作用 明代武当山桥梁是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桥梁首先具有将河流、溪涧两岸连接起来,方便香客游人行走的实际功能,还具有独特而又不可替代的景观作用。下面就明代主要桥梁的景观作用略作分析。 迎恩桥是均州城至武当山古神道上的重要桥梁,该桥为方整料石砌筑的三孔拱桥,全长62米,宽12米,高10米,是十堰市境内古代桥梁中最长最宽的一座石拱桥。它横跨于淄河之上,势若长虹,飞跨碧水,迎恩宫飞檐斗拱,金碧辉煌,二者相互映衬,美不胜收。武当山山北二十余涧之水汇聚于淄河,流经迎恩桥,故桥下水流湍急,清泠可听,飞沫四溅,云蒸霞蔚,“天风弗作,烟霾消歇,则天柱、紫霄诸峰,划见面目,遂为胜地。”[15]明代诗人叶杲《迎恩宫》诗云:“侧影绿山径,迎恩借羽栖。风轻花气淑,雨足麦苗齐。惭与人寰远,还堪景象迷。一尘浑不染,人在石桥西。”[16]迎恩宫因迎恩桥而得名,实际上是迎恩桥的镇宫。迎恩桥四周地势开阔,向南可以仰望天柱峰金顶,选择此地建桥,是要利用金顶这个明显的地标来作视觉控制,反映了武当山建筑群追求局面宏伟、气象阔大、彼此照应的景观特色。 仙都桥位于武当山玉虚宫北天门外,俗称“进宫桥”,因玉虚宫号称“神仙都会”而得名。该桥始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是明成祖敕建的武当山玉虚宫建筑群的一部分。采用皇室标准法式,用料讲究,全为巨型方整精选青石砌筑,接缝用糯米汁混合石灰浆胶结,结构严谨,工艺精湛,历590多年仍耸立于剑河之上。仙都桥为单孔实腹式半园形石拱桥,跨径8米,全长29·2米,宽9·6米,高5·3米,远远望去如长虹卧波,所以古代诗人常称它为“虹桥”,如明代杏山《玉虚望仙楼》有“堤柳春风吹面上,虹桥松影荫溪头”,[17]此桥的确如一道彩虹横架于梅溪之上,不但是视线的点所在,同时也是最佳的观景场所。每当春生夏至,梅溪两岸烟柳葱青,露草芊绵,清风送爽,山花飘香,犹如置身仙境一般。 青羊桥,在五龙宫前峡谷中,因横跨青羊涧之上而得名。桥长33·82米,桥墩宽6·95米,高5米,主体为方型砖石砌筑的三孔拱桥,另有二小孔辅助,并立有碑碣。相传太上老君的弟子尹喜曾在武当山修炼,二人约定在成都青羊肆见面,故青羊峰、青羊涧、青羊桥之名,都点出了老子与尹喜的故事。青羊涧汇聚诸涧之水,奔流撞击岩石,声势浩大,“涧上置桥,高壁成城,相围如一瓮。”[18]明代副使徐学谟《游太岳记》形容桥下之水“水声益峻,荡石涧中,如断如腭、如蚪如鼍、如牛马首者,不可胜计。淖沙瀑啮,奔撞击汰,汇为奇观,訇磕骇目。”[19]青羊桥的景观价值在于点景和观景。在山高林密、清幽恬淡的自然山水氛围中,一座规整的青石桥映入眼帘,让人感到“大石桥边,必有古寺”的画意,其点景作用十分明显。游人站在青羊桥上,可以观山景,谭元春站在桥上,看到“树色彻上下,波声为石所迫,人不得细语。桃花方自千仞落,亦作水响”;[20]可以观水景,徐学谟与其友王君“箕袒列籍,偃而歌,揭而漱,云浮鸟飞,四顾岑阒,宛然濠濮间也”。[21] 天津桥是十堰市境内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桥梁,在玉金古道上,水出九渡涧。最早是元泰定甲子年(公元1324年)洞渊大师张守清动议兴建,以便“朝谒者”,“天津”有“以配天一生水之妙”。现存的天津桥为明初所建,是以中孔为主,边孔为从的三孔石拱桥,长45·2米,宽9米,高6·5米,桥身曲线柔和,韵律协调,如彩虹飞跨,桥面由9块大青石板铺就,两厢饰望柱石栏,柱头雕刻成莲瓣,栏杆结束处有抱鼓石,为皇家法式。同时天津桥与两岸建筑和周围景物的色彩搭配也是匠心独具,桥东的龙泉观和桥西的大影壁,丹墙翠瓦,腾绿惊红,而桥本身青灰色的石材与两岸青灰色的岩石连成一体,把桥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来处理,使自然与人工的衔接和谐顺畅,突出了仙桥清逸素雅的色彩美,符合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明代文人方豪的《龙泉观》写道:“九渡涧中龙喷泉,琼宫青倚石桥边。玉栏金水神工巧,恍讶朝回尺五天。”[22]明代学士廖道南诗云:“大岳盘千嶂,仙关隔五云。虹桥通涧远,石径入林分。飞阁悬丹极,虚堂寻紫氛。悠然起遐想,天乐坐中闻”。[23]诗人们在桥上“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浓郁的诗情画意和超越世俗的“林泉之心”跃然而出。所以天津桥在上游是九渡峰、蜡烛峰、玉虚岩,下游是波浪翻滚的九渡涧峡谷这一名山仙境之景观中,起到了重要的点晴作用。 武当山“山峦清秀,风景幽奇”,河谷深切,溪涧纵横,桥梁众多。上述的四桥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这些桥梁虽然结构样式大体相似,但所处方位和名称喻意上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有多种变化的。它们或在古神道上,或在宫观内外,作为个体也都是形态独特,与周围的山石花木景物相配合,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武当山整体建筑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明代武当山桥梁的现状 明代武当山桥梁能完好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有些因年久失修而残破,如遇真宫外的会仙桥、老姥祠前的磨针涧桥、南岩坡下的天一桥(竹芭桥)、威烈观下的通会桥、五龙宫前的青羊桥等;有些因修建公路而被占用,如元和观前的元和东桥、中桥、西桥、集仙桥、玉虚宫前的登仙桥、游仙桥、遇仙桥、仙源桥、西天门桥等;有些因不幸遭遇山洪而冲毁,如黑虎涧上的聚仙桥、、南岩宫附近的天乙北桥、白云峰前的白云桥、玉虚宫外的北山桥、五龙行宫附近的蒿口桥、丰和桥等;有些因修丹江口水库而被淹没,如迎恩宫前的迎恩桥、均州城外的黄沙桥、莲花桥、石板滩附近的春和桥、绞口桥、寻真桥、冲和东桥、中桥、西桥等。现保存下来的仅有摘星桥、天津桥、复真桥、普福桥、仙都桥等十余座古桥。而保存下来的十多座古桥,也存在粗暴开发、维修不力等问题和隐患。 在东神道上,最主要的古桥是天津桥,有关部门为了开发所谓“逍遥谷”旅游资源,深挖天津桥上下游的河床,在河流两岸修建了整齐划一的驳岸,并在下游修筑了一道拦水坝,结果是:一方面,由于缺乏周密科学的论证,随意改变古桥梁周围的景观,损害了天津桥原有的“虹桥通涧远,石径入林分”的意境,把清幽的仙山峡谷变成了低俗的游乐场,把真文物变成了假古董;另一方面,由于随意改变了河道的自然面貌,抬高了水位,淹没了桥墩,使桥墩原有为防止上游漂浮物冲击的分水尖设计失去了作用,如遇山洪暴发,上游流下大树等漂浮物,直冲桥梁券拱和桥面,必然使天津桥处于危险的境地。仙都桥离316国道仅有100多米,不知什么人在桥的南岸用钢筋水泥修建了一段引桥,让农用拖拉机、甚至载重货车上桥行走,这不仅严重破坏了仙都桥的景观,而且对桥的保护也十分不利。 笔者今年初对西神道上的古桥做了为期两天的徒步考察,发现许多古桥都处于无人保护、无人维修的状态,如仁威观普福桥上的栏杆被人拆除,桥上游的引水涵洞已倾圮;老姥祠前的磨针涧桥桥面有三分之二已倾圮,石雕构件散落在磨针涧中;五龙宫前的青羊桥已被1935年冲断,有些桥梁的石构件被冲出十几米远,桥基依然完好;南岩坡下的天一桥桥面中心的拱已残破,桥面石缝中长出两棵大树。西神道上的古桥如再不及时加以维修保护,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其命运可知。 注释: [1]《徐霞客游记·游太和山日记》。 [2]、[4]、[7]、[8]、[9]、[10]、[12]、[13]、[19]、[21]、[22]、[23]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二种》,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3]、[5]、[15]方升《大岳志略》卷三。 [6]《丹江口市志》卷十,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年。 [11]、[14]吴道迩编《襄阳府志》卷四十八。 [16]、[17]《武当山诗集》,郧阳师专学报编辑部,1990年。 [18]、[20]《谭元春集》卷二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
||
上一篇 ┇ 文字也是一道桥梁 ┇ 下一篇 |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