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河北桥梁  承德篇   
承德市迎水坝大桥
〈〉〔旅游桥〕[公路桥·八孔上承式简支梁拱组合式桥]{}

承德市迎水坝大桥
 
承德市迎水坝大桥
 
    1、迎水坝大桥位于承德市中心区,西连山庄东路,东接东环路,横跨武烈河,是承德市重要的交通枢纽。
  主桥采用上承式简支梁拱组合式桥,全桥共8孔, 桥面宽25.8m,机动车道宽15m,两侧非机动车道宽3.0m,人行道及护栏宽2.4m。
  为改善旅游桥东侧与东环路交通拥挤的现状,本方案在交叉口处采用立体交叉方案,东环路直行交通采用下穿地道桥方式通过交叉口。下穿地道桥采用箱涵形式,宽度9米,净空5米,总长47.5米。在地道桥引道两侧设置辅道,方便上下桥车辆通行。辅道总宽7.5米,其中车行道3米,非机动车道2.5米,人行道2米。
  2008年5月29日

  2、一座城市从来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在我们这座山峦起伏的城市里,一座座桥连起了城市灵动的记忆,并承载着两岸居民的生活百味儿让城市骨肉相连。
  承德,是以清帝北巡历史文化为主题,以木兰秋狝路线为主线,以避暑山庄、外八庙群为核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在避暑山庄的正东武烈河东岸和正北狮子沟北侧丘陵起伏的地段上,康熙、乾隆年间,先后修建了大型喇嘛教寺院12座,其中的溥仁寺等8座寺庙,朝廷派驻喇嘛,并由理藩院发放饷银,而这8座庙又在京师之外,故一般通称“外八庙”。而这外八庙中的三座庙就坐落在武烈河的东岸。在这些庙宇周围生存的人们,据史料载,有些应该是从新疆伊犁河畔迁来的蒙古达什达瓦部后裔。1745年,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贵族为争夺汗位,展开了一场相互残杀的混战,在战斗中,厄鲁特蒙古下属达什达瓦部父子被杀,其妻车臣默尔根哈长和部众2136人决心离开混战的伊犁,来热河投归清政府。乾隆皇帝为安抚达什达瓦部,建房千间,供其居住,发给粮饷,供吃穿用,并指定北起五道梁,南止罗汉山为牧场。为尊重其宗教信仰,还仿新疆伊犁河北的固尔扎都刚(伊犁庙),在承德武烈河东岸修建了安远庙。所以,才有了“一座庙敌十万兵”的说法。如今的“蒙营”村,就是当年达什达瓦部迁居热河时最初落脚的地方,他们的后人们在安静地生活的同时更希望便捷地走到河对岸,融入到市区居民的生活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封闭的承德敞开了大门,为了让来承的客人完整地领略承德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1979年9月10日,我市的又一座大型桥梁建设——游览桥(又为旅游桥)建设开工了。此桥主桥长240米,宽12米,桥两端引线长287米,为钢筋砼预制梁式桥,承载能力为汽车20吨,挂车100吨。总投资238万元,1980年10月1日竣工。在这座桥上,首次设置了交通环岛,并在桥两端建有花坛和雕塑,让桥不但发挥其交通功能,还成为充满现代气息的活的城市雕塑。它的投入使用,沟通了市区与风景旅游区的联系,是通往武烈河东岸的溥仁寺、普乐寺、安远庙、磬锤峰、蛤蟆石等名胜古迹的重要桥梁。当时,无论是河东的村民,还是河西的市民,纷纷拥至桥上,一睹“一桥飞架河流上,星光点点在身边”的美景。今年,二十几岁的旅游桥经过重新设计改造,仍然尽职尽责地承载着人们走向他们的渴望。
  1982年,经国务院审定批准,我市成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随后,我市提出“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城市发展思路,并对我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与优化,同时开拓旅游市场,使其成为富民强市的重要举措,我市的旅游产业渐入佳境。至1998年,我市的旅游总收入已达9亿元,旅游总人数达281万人次。同年,安远庙大桥顺利竣工,自此,我市的旅游景点成环状分布的特点不再因为武烈河而阻隔,现在,我市年接待旅游总量已达800多万人次,收入近50亿元。今天,走出家乡的承德人如果说自己家在承德,很快就会听到对“避暑山庄”、“外八庙”的溢美之词,怎能不心生自豪?!
 
     
    资源来源——  
            
     
上一座 ┇ 河北桥梁 承德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