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廻龙桥在郭洞众多的古建筑文物中,历史最悠久。元代时已有桥,称为“石虹”。明初被水冲毁,到隆庆年代(1567—1572)八世孙何伯琛募捐重建后改称廻龙桥,以后又被洪水冲毁。现在的廻龙桥是康熙六十年(1721)重建的。在桥南石栏板上镌刻“石虹三驾”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保留了古代石虹桥名。郭洞何氏宗谱记载:“其桥既坏,村中事变频兴,四民失业,比年灾寝,生息不繁”。祖先建设廻龙桥于该处,是“着眼于地利,缘根于卦象”。双泉汇注成溪,南来向东突折于北,滔滔而去。古时形象术者称“桥为艮象,下急而上冲其势,驰弓将西而东不利于宫”,“山为龙山,住则龙廻,桥不可废”,“堰水作桥,龙回气聚,下流既遏,水乃萦纡曲折,澹艳里闾,既忘涉川之苦,又呈溪山之胜”。所以说,桥址的选择,祖先是煞费苦心并有慧眼的。从“石虹”到“廻龙”,六、七百年来,毁了修、修了毁,又再修,也不知经历了多少次,但何氏祖先始终让桥屹立在龙山脚下,并且越修、越坚、越美。雨后彩虹般的廻龙桥连接了东面的海麟院,西面的古城墙,使村水口景观融合为一个整体。康熙六十年(1721)重建的廻龙桥长28米,宽3.7米,单圆拱,拱间跨度13米,矢高7米。南北栏杆各六柱,柱间镶砌石板,石阶东八西九。当时有桥无亭,在相隔33年后的乾隆十九年(1754),于桥的拱顶建了石柱方亭,并悬匾“攀桂”。攀桂亭钻尖顶飞檐翘角,藻井上彩绘人物山水花鸟。清咸丰八年(1858),郭洞山民剿寇英勇,为民除害,县知事刘兰亭赠匾“义乡”,悬挂于亭西横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