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浙江桥梁  宁波篇   
海曙区横街镇万安桥
〈〉〔〕[人行·二孔石拱木廊桥]{}

海曙区横街镇万安桥
 
海曙区横街镇万安桥
 
海曙区横街镇万安桥
 
    鄞州区武陵山下的林村,今属横街镇。

  [简介]
   始建年代不详,元代后期至正年间(1341~1368年)曾有重修记录。桥长16米,宽3.2米,为二孔石拱木廊桥。

  [名词解释]
   石拱廊桥:由石拱桥演变而成,再在桥上覆盖木屋。

  双孔廊桥盎然古韵
  事先做了个简要线路图,怀揣着踏青的喜悦,我们一早从灵桥出发,直奔横街镇林村的万安桥。晨曦中的奉化江畔,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车子轻快地驶离城市。
  路上,山涧间只闻泉水叮咚,林深处惟见石径通幽,丛丛的杜鹃和更多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其间。到了林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洁有序的村舍,大溪河缓缓流过。村民指点,万安桥就在前头。
  万安桥始建于北宋,是一座以石拱为基础的双孔廊桥。妙就妙在两个直径各为5米的石砌圆拱,映入水中,如满月般,带有几分清雅和俏皮,因此,林村的村民还给它起了个小名叫“洞桥”。
  沿着桥头的小路,我们继续向前。不经意间回头,万安桥全貌尽收眼底,古朴厚重。细看,两洞中间的石砌桥墩,迎水一方有分水尖,形似破冰船的船头,有锐角迎击激流,保护着桥墩和桥身。廊桥长9米,由16根木柱支撑着硬山顶屋面。
  风来,桥下明净的水面泛起金色的涟漪,耀眼地向远方伸展。坐在桥上的老人正跟孩子们打趣,逗着小狗。

  饱经风霜岿然不动
  关于万安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林村地处四明山东口,大雷山之水经林村桃源溪入广德湖,又注入城内的月湖。有一年正赶上大雷山洪峰期,洪水排山倒海而来,桃源溪上所有的桥都被吞噬了,惟有万安桥威猛稳健,独自抵抗着狂潮。眼看洪水快要淹到桥顶了,七位仙女飘然现世,她们仙拂一挥,洪水马上退避三舍,从此万安桥保住了。
  虽是传说,但千年洪峰始终未能冲垮桥墩,必然有因可究。经专家们实地测量,发现这与桥梁构造不无关系,万安桥的分水尖长达4米,厚1米,两桥洞的跨距达5米,而且桥孔高度大于桃源溪最大洪峰的高程,如此一来,万安桥就有了足够的泄洪空间,哪怕洪水再肆虐,淹没了桥面木廊,双孔石拱依旧无恙。村民们说,“万安”二字并非单为讨个彩头,它确确实实是万安福地。

  竹林桃林悠悠林村
  据记载,宋代以来,林村有万余人口,当时桃源溪两畔的向明街和紫泥街店面林立,市面繁荣,建桥恐怕就是为贸易和生活需要。明代诗人杜复言赞道:“桃源鄞西首乡,林村域中巨镇,喜山川之毓秀,羡人物之钟灵。”
  据《桃源乡志》记载,传说东汉时有刘、阮两异姓兄弟,上武陵山采药迷了路,幸得仙女指木为桃,赐食,才得以走出山。为感谢仙女的救命之恩,两人定居下来,栽种桃木。晋朝时,林村初成村落,现在村中的大溪,原称浣溪或桃溪,那时两岸都是桃林、竹园。每到阳春三月,红绿相映,真是“深竹桃源万树青,竹林桃林林隔林”。当时读书人就以“林”为景,把村庄取名为林村,号称桃源。
  那时的林村,有周、杜、汪、臧四大姓,有杜家天官、汪家神童、周家同知、臧家博士之称。汪家子孙汪洙9岁即善赋诗,他的《神童诗》为我国旧时著名儿童启蒙读物。如此宝地也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当年的林村有桃源书院、华源草堂等知名学府,桃李遍布天下。前段时间,林村还发现一块宋代大文豪苏轼所书的碑碣。据记载,贺知章、王安石、史浩、张孝祥等,均到过这里或在这里生活过。
  穿梭在村中的小巷,不时可闻“嘭嘭嘭”有节奏的机器声,一问桥上的老伯才知道,这些欢快的机器生产的都是水表的零配件。据介绍,林村80%的村民从事水表生产,全国有一半水表都产自这里,还有不少远销国外。

  桃源两桥,浪漫守望
  与万安桥相距仅50米的武陵桥,建于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原来桥上建有赏心亭,可远眺武陵山。桥面长15米,宽3.2米,离水面高3米,是一座三孔两墩木梁桥。其桥墩属“柔性墩”,廊屋檐角微微翘起,看上去弱不禁风,却始终与万安桥两两相望,好似一对恋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徘徊于桃源上两廊桥,悠悠思古之情油然而生。楼小娴杨古城曹厚德/文刘波/摄
 
     
    资源来源——  
            
     
上一座 ┇ 浙江桥梁 宁波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