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主页  浙江桥梁  宁波篇   
海曙区横街镇古洞桥
〈〉〔〕[]{}

海曙区横街镇古洞桥
 
海曙区横街镇古洞桥
 
海曙区横街镇古洞桥
 
海曙区横街镇古洞桥
 
海曙区横街镇古洞桥
 
    古桃源乡(鄞州今横街镇)的武陵溪上,有一座绿树掩映的石拱桥,从薄薄的桥顶上三个遒劲的隶书可知,它的名字叫古洞桥。
  古洞桥又称“翠山寺桥”,最早建于宋代,后被毁,最后一次重修于1923年。
  说起古洞桥,不能不提到翠山寺,因为此桥缘寺而建,而且原来的名字就叫翠山寺桥。唐乾宁元年(894),有一个叫思明的僧人从附近芝溪岙邵家人手中得到一块土地,建造了一座小寺,因寺傍翠岩,初名翠岩院(古时较小的寺称院)。在兵荒马乱的年月里,翠岩院累毁累兴。到宋嘉定四年(1211),翠岩院受到了当时居住在林村的参知政事张孝伯的重视,把它提升为功德寺,并赐“移忠资福寺”额。为方便溪东信徒朝山进香,张孝伯在寺前建造了横跨大溪的翠山寺桥,桥为单孔月洞式,势如一虹飞架大溪,宋冯温舒《兴建记》里称其“驾长虹以通兰若”——它就是今日古洞桥的前身。
  数百年后,翠山寺毁而桥依然,明代诗人杨承鲲叹曰:“谁开翠山寺,空有翠山桥。”但此时翠山寺桥历经几个世纪的风雨,也已经“石级烂蚀过半,举步荦确,行则惴惴”。明杨守随《翠山寺》诗中说:“百尺危桥听堕叶,行层洞壑看流花。”
  拱形在桥梁上的应用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其力学原理是在垂直载荷作用下,桥拱能将承受的竖向压力引向二侧支座。所以让人在感觉上不堪负重的翠山寺桥,依赖于拱的力量,虽然桥面极薄,其承载力远胜一般平铺石桥。
  今天,我们已不知重建翠山寺桥的建筑师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姓周,人称周石匠。大约因为修桥时翠山寺已经败落,桥名依其桥形改为“古洞桥”,由雷山秀才汪崇干题写。古洞桥全长30米,桥顶宽3.5米,桥堍宽7米,呈八字形步阶展开。因地势东高西低,分桥东29级,桥西37级。这种因势造型的技法,既与拱的承载力相契合,又具有工艺上的的创意,非艺高胆大的工匠不能设计。桥拱高度7米,圆拱跨度17.6米,整座桥完全按原样重建,惟一不同的是,翠山寺桥用乱石砌成,古洞桥用的是长形条石。站在桥下的圆洞里喊一声,回音不绝。在空间开放的桥洞桥下有如此好的回音效果,可能与桥洞的跨度、圆周的精度和平整度有关。由于桥的文体结构合理,基础稳固,虽然桥面石级已经凹陷,但是桥脚一头搁在江村岭岩基上,一头插入沙土拱券依然没有丝毫变形。不过人建桥的石块为何要做成长形条石颇为不解。
  据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回忆说,他舅舅当年曾参与了古洞桥的重建工作,那时建桥用的少量水泥和搭架子用的铅丝都是从美国进口的,而尤为令人意外的是,古洞桥的桥石居然取材于宁波城。
  宁波城墙拆毁后的条形石通过中塘河运到凤岙市,再从凤岙埠头上岸,或四人一块,或六人一杠,一步一个脚印运到工地。从凤岙市到古洞桥要翻越屯岭和江村岭,肩荷大石,长途跋涉,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造桥工人以坚毅的意志和体力,在从凤岙到建桥工地的十里古道上洒下了多少辛劳的汗水,铺就了一条翠山寺桥的再生之路。
  由此我们推断古洞桥重建的时间,不是清末而在民初。因为宁波大规模拆城墙是在1928年,但不能排除在辛亥革命之后有过局部拆城墙的行动,如孙中山先生在1916年视察宁波时曾提出整顿市政:“市政之最要者,道路之改良,街道之清洁是也。”道路改良,就要触及城墙。所以古洞桥重建很可能在1920年左右。
  但是这座凝结着先人智慧和汗水泊跨溪大桥,不久就要随着溪下水库蓄水而淹没在波涛之中。对于这样一座富有建筑特色、充满山乡风情的桥梁作品吸人曾提出过迁址复制保护的建议,然而考虑到古洞桥在翠山寺前有强烈的地域特征,迁建后它会因周边环境及地理地貌不相称而失去原味;而迁建过程中随着现代技术的运用,其历史人文价值和建筑工艺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如果使这件桥梁建筑史上的杰作沦为一个异地复制的假古董,那还不如把它保存在水下,或许在枯水季节,它还可重现那古朴而典雅的身影,到时人们一睹多时不见的古洞桥,倒也有一番久别和重逢的乐趣呢。

  经过半年多的前期测量、构件编号、桥身清理等,2007年1月,有关部门开始对溪下水库淹没区内的一座距今约800年的古洞桥进行整体拆迁。这座具有极高科学、艺术和历史价值的古桥将迁至淹没线以上、距原址西南方向约1500米的翠岩山南麓小溪上。这是我省首次对单拱跨度和高度都特别大的古代拱桥进行异地保护。
  区文管会的同志告诉记者,古洞桥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但政府却投入100多万元用于迁移和保护,可见其重要性。此桥是翠岩山十八柱万峰变幻、翠山寺千年变迁的历史见证,又是山区南北交通、东西水利的重要枢纽,在这样的环境中配苍穹般的虹桥飞架南北,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因此称得上是鄞州古代造桥史上的代表性杰作。
  古洞桥还造得极为科学,它因地制宜适应大雷山洪峰期的排泄。桥总长30米,拱跨达17.5米,拱高7米,这提高了抗洪能力;桥基以江村岭岩石为基,基上叠石为拱,牢固可靠;拱与桥面紧贴,薄而减负;桥顶宽3.5米,而桥堍宽达7米,两侧构成“八字型”步阶作支撑,稳固了桥体,提高了抗风能力;整个拱圈为一个圆圈的四分之一,再小会受阻于洪水通过而被冲垮,再大会造成拱石无法受力支撑而塌方。专家说,如果桥设计成多孔,则同样会导致桥墩冲垮而塌落,桥洞的大小可谓恰如其分。由此可见,在宋朝时,古洞桥的计算结构和力学原理就已相当科学了,这是鄞州人民智慧的结晶。
 
     
    资源来源——  
            
     
上一座 ┇ 浙江桥梁 宁波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