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晓集桥    省份列表    江苏桥梁    无锡篇     
江阴市澄江街道泮桥
〈〉〔〕[]{}

江阴市澄江街道泮桥
 
江阴市澄江街道泮桥
 
江阴市澄江街道泮桥
 
江阴市澄江街道泮桥
 
    泮桥是文庙前泮池上的桥。文庙前有“泮水”,状如半月形的水池,亦称泮池。泮桥一律为三座石拱桥组合而成(亦称三桥),以示享受王礼。孔子是春秋未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儒学思想的精华。孔子的学说自汉武帝以来被历代封建帝王所尊崇,被奉为两千多年道德、文化的正统,诏令天下各郡县都应建立文庙。孔子本人死后亦被历代封建皇帝加封:“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圣者,王也。”孔庙规制享受王礼,“文武官员到此一应下马”的巨型石碑立于文庙牌楼门外两侧。
  江阴文庙前的泮池为东西长44米,弓高为17.7米的半月形水池,泮桥为三穿九洞石拱桥。江阴泮桥桥长17.7米,中孔跨径为6.5米,两边孔跨径为5.0米。中间正桥宽3.3米,东西两辅桥宽2.76米。正桥与辅桥之间的间隔为1.8米。主桥略高于辅桥。
  古时封建帝王尊崇孔子,推崇儒学,每年要举行祭孔典礼。其规格之高场面之隆重,等同王礼。举行祭孔典礼时,皇帝和大臣及官员走正桥,侍从和仪仗队走辅桥,规制之严不得逾越。全国各州府县亦仿照。
  北宋初年,江阴军以庙为学,初建文庙于观风门(南门)外。现址文庙为北宋景祜三年(1036)始建。南宋绍兴三年(1133)知军崔颂对文庙加以修葺,拓泮桥、泮宫。明正德二年(1507)重建泮池上三穿九孔石拱桥。清代康、雍、乾三朝多次增葺整修,同治六年至光绪五年以12年时间全面复建,共耗银46670两。之前,乾隆七年(1742),知县蔡澍将澄江书院从城东迁于学宫左,乾隆二十三年(1758)易名为暨阳书院,同治十二年(1873)更名礼延书院,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为校士馆。1995年,江阴市人民政府全面整修包括泮池、泮桥在内的文庙,使之保持原形、原貌。
  泮桥为青石结构,主拱圈、侧墙均为青石砌筑,桥面和桥拦亦为青石铺设架构,体现明代建筑风貌。其主桥拱圈还保留了数块宋代建桥石材,其特徵是褚红色多孔花岗岩。桥拦柱为青石镌刻的莲花顶,造型朴实精美。泮池的拦杆柱为褐黄色花岗岩镌刻的莲花顶,造型与桥拦柱相同。主桥正中桥面镶嵌“鲤鱼跳龙门”石雕一块,寓意“仕途高升”。两侧辅桥正中桥面各镶嵌一块‘水旋’吉祥石雕一块,与江阴的其它古桥所嵌‘水旋’吉祥石雕相似。
  江阴文庙是江阴科举时代的最高学府。文庙又称学宫,也是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地。江阴自北宋以来,军学、州学、县学就设在文庙内。大成殿后的明伦堂即为讲学、行礼、祭祀、习礼的地方。取得生员(俗称秀才)资格的人方可入学,称为“入泮”,入泮要举行“入泮礼”。得中秀才的称为新科秀才。新科秀才不论家境如何,均要举行入泮礼节。即择定佳期,设宴酬谢亲友、邻居、授业老师,名曰开贺,而亲友亦送贺礼,参加宴会。午宴之后,新科秀才戴帽着礼服,坐轿先谒学宫,再由学宫到泮池泮桥走到大成殿孔子像前行礼,并向其它先贤先圣行礼。此外,生员(秀才)满六十年,逢其原入学时亦要隆重举行“重游泮水”的庆典,地方官员亦要到场作贺。
  江阴文明源远流长,尊孔重礼历史悠久,据传历代祭孔仪式甚为隆重。历任文武官员履职江阴,必到江阴文庙行香致礼。江阴民间亦有习俗,大年初一城乡的大人小孩要到泮池泮桥走一走、看一看,尤其要跨过鲤鱼跃龙门石雕,祈求学有所成,鸿运高照,仕途顺畅。
  文庙泮桥,建造年代久远,造型别致,是江阴极为重要字文物遗存,也是江阴文化底蕴深厚的象徵。
 
     
上一座 ┇ 江苏桥梁 无锡篇 ┇ 下一座
     
Copyright©2013-2024 老百晓集桥 china-qiao.com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