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就听说,沙湖镇有一座奇特的石桥。从恩城出发,驱车30多公里,终于在一片绿野之中找到水口桥。怀着一种古典的心情,我走近水口桥,古桥轮廓越来越清晰了,横跨在潭流桥上,像一匹木马。这座石桥建于清代后期,是一座六驳的平体石桥,全用花岗岩条石架成,没有桥墩,仅用长方形条石斜立在河中,再架上石横梁,长方形条石与石横梁的接合处打凿成凹陷形,互相咬合,形成稳固的支架,再铺上石板,桥面宽0.9米,每节石板长4.3米,共6节,桥的全长25.8米,石横梁长1.4米,厚0.2米,宽0.48米,斜立的条石高4米,整座桥看起来构造简单,耗费材料少,且坚固耐用,看起来古朴而简约。水口桥附近正在兴建一座混凝土钢筋大桥,古桥与现代大桥交相辉映,环视四周的田野,更觉得平添几分秀色。
正是烟花三月,草木泛着绿意。大片的田野上偶见几个妇人在采摘艾草,整个景致看起来温婉而柔丽。站在古老的石桥上,人一下子变得思绪万千,江水亭榭石桥,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游玩的首选,甚至贵为皇帝也恋上桥,忆起千古绝唱“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似乎看见廿十四位美人袅袅娜娜斜倚在桥头,而眼前的水口桥没有风花雪月,有的是带给人们实实在在的交通上的方便,水口桥与官路桥一样,沟通了恩平与肇庆的驿道。100多年来,车马行人在水口桥上来来往往,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走近了再走远,走远了再走近,我品味着古桥悠远的历史气息,对于这古旧的石桥,我对石桥的兴趣不在探求它的构造与文化,而更在于它的历史内涵,文化或许是一种苦旅,而行走在水口桥上,更像是对历史的一次朝圣,这被脚印磨得发亮的桥面上,曾走过多少行人!今日,在绿叶掩映的古桥上坐下来,看流水东去,燕子啾鸣,再看看乳白色的天空,想着古人今人往返恩州与肇庆府、往返沙湖与水口之间,甚至往返廉州、琼州,走的仍是水口桥,“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甚至于失意潦倒的人,也曾在这桥上走过。
桥下的流水有多悠远,历史便有多长。水口桥位于沙湖水口村,自水口桥建成后,一直连接肇庆府至恩平甚至粤西的交通要道。现在,过境公路、高速公路也穿越沙湖,100多年前,水口桥沟通了的交通要道产生的历史渊源还在,仍在影响着今天的交通规划。抗日战争时期,水口桥曾遭破坏,幸亏附近村民及时保护石桥,巩固了桥身,使桥得以保全下来。1983年,恩平人民政府把水口桥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桥梁主体四周30米为保护范围。“耸峙云根,何忧鸭头涨绿,平铺山骨,还胜雁齿排红”,邑人周作砺的《修桥序》,尽把恩平石桥景观描绘得淋漓尽致了。 |
|